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脑瘤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脑瘤对人体的危害一、由于脑瘤逐渐增大,形成颅内占位病变,并常伴有周围脑水肿,当超过代偿限度时,即产生颅内压增高。脑瘤阻塞脑脊液循环或压迫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时,更加重颅内压增高。如脑瘤内发生出血、坏死及囊肿形成,可加快其进程。
脑瘤对人体的危害二、脑瘤增大,局部颅内压力最高,颅内各分腔间产生压力梯度,造成脑移位,逐渐加重则形成脑疝。幕上大脑半球肿瘤可产生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移过中线,可造成楔形坏死。胼周动脉亦可受压移位,严重的可发生供应区脑梗塞。
脑瘤对人体的危害三、脑瘤病人昏迷,血压上升,脉缓、呼吸深而不规则,并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当颅内压增高达到临界点时,颅内容积继续有小量增加,颅内压将迅速增高。当颅内压等于动脉压时,脑血管麻痹,脑血流停止,血压下降,病人不久将死亡。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不能吃什么
人们的脑颅内都有压力的,有一个范围值,突破了这个正常值,就是颅内压增高,而患有恶性肿瘤的老人,有这颅内压增高的病症,应该就是因为颅内转移。其症状一般是头痛,癫痫样发作,如果同时出现了头痛,视觉障碍,呕吐这三个症状,那基本就可以确定为颅内压增高,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还伴随着一些并发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了解一些疾病症状,也要多加防范,还可以进行饮食的调节,像是要忌口的东西,就不要再吃,而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不能吃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忌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术后患者体质较差、免疫较低,所以,应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桃、无花果、苹果、沙丁鱼、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若加用中药辨证辨病治疗和免疫治疗有利减轻化、放疗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和存活率。
关于这老年人颅内压增高要想治疗好,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的,要配合医生的治疗,饮食习惯也要随着改进,不可以吃的东西,还是别吃的好,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可以适量多吃一些,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也是必要的,心情也要调整好,保持愉快的心情。
新生儿脑积水和脑瘫有何区别
小儿脑积水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了平衡,引起了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可以区分小儿脑瘫。
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容易区别于小儿脑瘫。
脑积水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先天发育障碍,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后引起的脑脊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和(或)循环受阻。当发现脑瘫患儿头围明显大于同龄儿正常值的情况,应考虑脑积水的可能。
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围大于正常范围,而且有颅骨分离,前囟增大、饱满,眼球常向下转形成落日征,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若颅内压缓慢增长,可无症状,若颅内压较为快速地明显增高,可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好、营养不良,因头大过重可弓起患儿颈项肌不能支持头部而不能抬头,若患儿出现惊厥、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已属晚期,即使治疗也会留下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后遗症。
胶质瘤的症状会有哪些
胶质瘤又叫神经胶质瘤,生长于人体颅内,损害患者神经细胞,症状发展情况依据不同的患者病理情况,表现出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一般症状都是由肿瘤造成的颅内高压形成的,具体症状表现就请肿瘤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吧。
颅内胶质瘤发作的临床症状
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方面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呕吐系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可先无恶心,是喷射性。在儿童可由于颅缝分离头痛不显著,且因后颅窝肿瘤多见,故呕吐较突出。
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一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头痛开始为间歇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颅内压增高可产生视乳头水肿,且久致视神经继发萎缩,视力下降。肿瘤压迫视神经者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亦致视力下降。外展神经易受压挤牵扯,常致麻痹,产生复视。
胶质瘤的局部表现症
局部症状则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进行性加重。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生长较快,对脑组织浸润破坏,周围脑水肿亦显著,局部症状较明显,发展亦快。在脑室内肿瘤或位于静区的肿瘤早期可无局部症状。而在脑干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肿瘤早期即出现局部症状,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某些发展较慢的肿瘤,由于代偿作用,亦常至晚期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胶质瘤初期典型症状
一部分肿瘤病人有癫痫症状,并可为早期症状。癫痫始于成年后者一般为症状性,大多为脑瘤所致。药物不易控制或发作性质有改变者,都应考虑有脑瘤存在。肿瘤邻近皮层者易发生癫痫,深在者则少见。局限性癫痫有定位意义。
有些肿瘤特别是位于额叶者可逐渐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淡漠、言语及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事物不关心,不知整洁等。
小儿脑瘫与脑积水有何分别
小儿脑积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或者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引起的小儿头围明显增大,并引起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容易区别于小儿脑瘫。
脑积水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先天发育障碍,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后引起的脑脊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和(或)循环受阻。当发现脑瘫患儿头围明显大于同龄儿正常值的情况,应考虑脑积水的可能。
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围大于正常范围,而且有颅骨分离,前囟增大、饱满,眼球常向下转形成落日征,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若颅内压缓慢增长,可无症状,若颅内压较为快速地明显增高,可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好、营养不良,因头大过重可弓起患儿颈项肌不能支持头部而不能抬头,若患儿出现惊厥、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已属晚期,即使治疗也会留下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后遗症。
血压形成因素
心血管系统内血压的形成因素有:
1、由心脏的射血力产生。心搏周期心室肌收缩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成为推动血液迅速流动的动能,另一部分转化为位能,表现为动脉血压,它使主动脉骤行扩张,存储部分输出血量成为心室舒张时继续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2、这使动脉系统无论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都能保持稳定的血压来推动血液循环。如果用T形动脉插管接动脉再连以测压计,则由T形管侧管测得的血压是该部的侧压,关闭侧管,将血压计与直管相连所测的血压为终端压,终端压即侧压与血液流动动能之和的压力,等于1/2(为血液密度,为血流速度)。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每分钟约5升,主动脉血流速度约每秒20厘米,主动脉侧压与终压之差仅0.3毫米汞柱。
3、大小动脉血流速逐步减慢,二者之差更小,侧压的位能比流动能量大得更多,因此血液的动能因素可以略而不计。通常所说的血压即所测部位血管内的侧压。在静息状态下是适用的,但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大增,此时心脏收缩产生的动能便成为血流总能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颅内压的测定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脑组织内含有组织间液,它与脑脊液压力应该是平衡的,组织间液的压力与毛细血管远端的压力也应是平衡的。因此颅内压应与毛细血管远端压力相等,或稍高于颈静脉压力。
颅内压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波动,波幅为0.27~0.53kPa(2~4mmHg)不等,这是由于心脏的每一搏出引起动脉扩张的结果。随着呼吸动作改变,颅内压亦有缓慢的波动,波幅约为0.7~1.33kPa(5~10mmHg),这是由于胸腔内压力作用于上腔静脉引起静脉变动的结果。此外颅内压还有自发节律性波动,是全身血管和脑血管运动的一种反应。由于颅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波动的,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的意义。较正确地了解颅内压的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连续测量并记录压力,可随时了解颅内压变动情况,并可取得更精确的颅腔颅内压数据,这种方法称为颅内压监护术。临床上表达颅内压都采用平均值,即曲线图上相当于波幅的1/3处,也就是曲线下缘的舒张压加上1/3得脉压(曲线上、下压力之差),相当于0.7~2.0kPa(5~15mmHg)。
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良性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不同位置有有些偏差。当颅脑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缺氧,颅内炎症及颅内肿瘤及或中毒性也可以导致颅压增高,颅压增高就会出现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和降低颅压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