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正确的地震救援技能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地震救援技能是怎样的呢

捡伤分类,优先抢救红色“伤票”

现代的医疗救援理念是,医学救援人员首先必须保护好自己,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救护伤员。同时,必须具备救援脱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医疗救护措施是在整个地震抢救系统统一指挥下进行,它不能也无法单独实施。医疗急救队伍深入灾区后,在救灾部门救险人员支持和帮助下,搜寻、集中伤员,然后捡伤分类,先重后轻,进行现场抢救,并及时运送。

地震后救援进行捡伤分类是保障在紧张、急促的时间,有效、有限的医疗资源下,最大限度发挥医疗救援效应的必要措施。依红、黄、绿、黑四种“伤票”分别表示最重、重、轻及死亡等四种情况。优先抢救红色“伤票”,即随时有生命危险者。

对挤压伤员,应尽快解除压迫

地震伤害中最常见的是挤压综合征。由于人体躯干、四肢肌肉丰满部位长时间受压,会导致肌肉缺血性坏死、肢体肿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对挤压伤员,应尽快解除压迫;在解除压迫后,伤肢不应抬高,避免活动;对能行走的伤员,应限制活动;不应热敷、按摩伤肢,以防加重肢体缺氧;肢体禁用加压包扎或止血带。如果病人口渴,可给予碱性饮料,然后尽快送医院进行抗休克、输液、保护肾脏等救治。

如何避免溺水

1、危险开放水域的监管

危险开放水域是指两方面的水域,其一是野外无人管理的、存在一定的导致淹溺风险的水域,如岸上无障碍物的湍急的河流、水情复杂的池塘、容易形成漩涡的激流、海底地势情况复杂同时风急浪高的海湾等。其二是位于城市和乡村的各种开放水域,如水库、河渠、池塘、公园水域、水井、粪池等,这些水域的水情虽然相对平稳,但由于它们是开放的,且有的水域在某个时间段是无人管理的,同时群众能非常容易地进去或失误落入,故也是淹溺的重大隐患处。此外平时没有水的一些低洼地带,如果突然遭遇暴雨,容易形成临时的水洼,这些水洼是导致儿童淹溺的非常重要的地点。

对上述水域应该切实加强监管,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如对野外危险水域应尽可能采取安全隔离或封闭措施,如岸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等,使人们不能轻易接近、进入或误入,同时要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对于城镇中的各种开放水域,应有专人值守,及时发现并劝说试图在不适合游泳的地段的游泳者及其他人员离开。此外在淹溺高发地段应尽可能设置围栏,同时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提提醒附近人群警惕淹溺的发生。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发生后,相关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及时派专人到低洼地带查看,发现临时水洼时应设立警示标志,如果可能,应采取设置障碍物的措施,使附近的儿童不能轻易进入。

2、公共游泳场所的管理

公共游泳场所包括公共游泳池、公共游泳海滩等,从概率上讲,这些地方的游泳者最多,故发生淹溺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故应特别提高警惕。必须认真贯彻有关游泳场所的规定。按照《全国游泳场所开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游泳场所星级评比标准》等条例对公共游泳场所实施建设和管理。其主要内容有: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观察设备和救生设备,前者有海滩的瞭望塔,游泳池的瞭望台(梯)、望远镜等,这些设施是救生员观察游泳者情况的重要保证,使救生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实施救援。因此各个游泳场所必须建立有效的观测设施。此外游泳场所要有充足的救生设备,包括各种救生漂浮物如救生圈、漂浮板等,这些设备在淹溺救援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2)加强救生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是否有专职救生人员和救生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游泳场所淹溺者的生命,故游泳场所必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首先必须有一只专职救生人员队伍,每个救生员必须有资质并受过专业培训且考试合格,其能力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观察能力,救生员必须能够及时发现游泳者的异常行为,从这些蛛丝马迹中迅速得出是否发生淹溺的正确判断,并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救援时间越早,淹溺者的生命就越能得到保障。第二是救援能力,救生衣必须有娴熟的救援技术,发现淹溺者后,救生员必须有能力使其尽快脱离危险,而不是救而无效。特别是救生员能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拯救患者的生命。

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一、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二、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三、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四、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五、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六、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七、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八、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九、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十、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五级人群存在心理危机问题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专家认为,这一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专家建议,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10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地震救援应注意什么呢

1. 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搬运时,要注意避免脊柱损伤。凡发现、怀疑有脊柱骨折者,搬运应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伤情。

2. 搬运时,绝不能用帆布担架及用绳索、衣服制成的软式临时担架,要用硬质硬板担架;严禁以人抱胸、一人抬腿等搬动方式,因此种方法极易造成脊髓损伤而致终身截瘫。

3. 正确搬运伤员的做法是,有3~4人托扶伤员的头、背、臀、腿部,抬放至平板(或其他硬质担架)上,然后固定运送。

4. 当开放性外伤伤口出血不止时,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如无敷料,可选用干净的毛巾、内衣、手绢将伤口扎紧。

5.骨折的伤员应该用夹板或就地取材,如树枝、手杖、雨伞、木棍等予以固定。找不到固定物时,大腿骨折的固定可用健肢做固定,如左大腿骨折时用右大腿做固定,用带子缠绕。

6. 凡开放性骨折、断骨外露者,绝不能在现场随便整复将断骨还纳,这样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在现场只需做局部包扎固定,然后运送医院。

7. 有不少病人有明显的头部外伤,但也有一些人无明显的头部损伤,却有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偏瘫、失语、昏迷,并有清水样液体自头部伤口或耳朵里流出,应想到有颅脑损伤。对此类伤员,头部要安稳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外流的脑脊液(即清水样液体)要加厚包扎。如脑组织流出,不能将其还纳,以免造成严重的感染,可用干净的纱布垫保护。

8. 地震引起的火灾造成烧伤病人的处理是,在脱离险区除去着火衣服后,要立即对伤员采取防止休克和感染的措施。如现场条件较差,对创面不要做处理,不要乱涂药物,一般用纱布或清洁布类包扎后运送医院治疗。

家庭防震减灾的七大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

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 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 耽误宝贵时间。

3) 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 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 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 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 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 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 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 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 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 。

四川人地震心理 无助感

在大地震面前,人会有深深的无助感,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脆弱,不堪一击,就算是想做一些什么,也会感觉到无能为力。这种心理还会延续到地震之后,造成习得性无助,即认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希望,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整个人就腌了。

解决办法:

调整心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条件允许的话,主动参与到救援过程中。与他人多交流。

地震自救时应该避免的错误

1、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2、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3、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4、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5、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7、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9、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地震搜救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要做的是开设行动基地。再紧急,这一步也是要做的,开设基地的位置会选在空旷、开阔,不宜受余震危害的区域,毕竟这里是大本营,所有队员要在这里集结、出发、食宿,所有装备要在这里维修、保养、充电、加油,被救人员会首先被带到这里进行先期治疗。基地开设的内容:设置指挥所,架设无线电指挥平台,设置装备准备、保养场地,设置医疗卫生场地,设置食宿场地等。

开设行动基地的同时,派出侦检搜索组。侦检搜索组的任务有两个,侦检和搜索(这句好像是废话)。侦检是指使用漏电检查仪、有毒有害气体探测箱等装备检查目标区域有无漏电、漏气、失火等危险情况,并进行危险排除、标记示意或警戒隔离。这一步是在目标区域行动的第一步,以确保后续救援队员的人身安全。搜索就是检查目标区域有无幸存者,方法有人工搜索、仪器搜索和犬搜索。这些搜索方式都是多措并举、相互补充的,以确保没有遗漏。举例说明:在目标区域通常会首先使用红外生命探测仪,它的原理是利用温度差检测有无人员幸存,优点是快速、便捷,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位;红外探测到大致方位后,会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它和红外生命探测仪优缺点互补;探测到具体位置后,如无法肉眼直视,还会使用蛇眼生命探测仪,观察幸存者周边的具体情况。侦检搜索组在发现幸存者后,会向基地汇报,并在现场做出标记,这种标记是国际通用的,示意幸存者的位置、数量等。汇报、标记后侦检搜索组会接着往下履行自己的任务,营救任务由指挥所派专门人员开展。

担负营救任务的队员按照其装备配备,可划分为破拆顶撑组、高空救援组和工程机械组。指挥员会根据侦检搜索组的情况报告,视情派出一个或多个小组配合实施营救。破拆顶撑组可对混凝土墙、石板等实施凿破,对钢筋、铝合金、铁管等进行剪断,对打开的救援通道进行固定,主要配有凿岩机、液压剪断钳、千斤顶等几十种装备,以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这个组是救援行动的主力。高空救援组主要针对困在楼上或埋压在较高位置的幸存者实施营救,配备各类攀登和索降器材,营救的方法包括背负式、吊床式等等,其中吊床式是指将幸存者固定在担架上,利用绳索将担架以正常姿态降下。工程机械组,顾名思义,配有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向灾区机动时用于打通道路,人员营救时用于上层、外围废墟的清理。

人员救出后,会第一时间送至行动基地进行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我们队伍里也有专职人员,但主要还是要依靠救灾现场的流动医院和心理专家。

溺水如何急救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控水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溺水者死亡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请不要将宝贵的救命时间浪费在各种控水上。

发现有人溺水后,该如何正确施救?根据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急救措施分四种:

1.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在一旁陪伴并为溺水者保暖,随后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溺水者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并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同时,密切观察溺水者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3.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出现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施救者应立即抬高溺水者下颚,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可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无脉搏。施救者应即刻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急救顺序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切记同时要呼叫120,并持续心肺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谨记:同伴溺水 “人链”救人不可取

当看到小伙伴溺水,如何施救?在近年来不少青少年溺水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采用手拉手“人链式”的方法救人,虽然有些成功了,但更多的是演变成施救者也纷纷落水,几个孩子一同溺水身亡的惨剧。

“人链”救人这个看起来很棒的主意,实际上“不是害死一个人,而是害死一串人”。那么,当看到有同伴溺水了,到底该怎么办?溺水急救有三大原则:

1.切莫贸然下水施救。家长要教育孩子,即使自己的游泳技术再好也不能贸然下水救人。因为下水救人是个技术活,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营救溺水者,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高。相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却很容易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不仅救不了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2.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救人时要保持冷静,不能逞匹夫之勇,可以选择投入救生圈、绳索、木棍、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3.团队救援优于单枪匹马。救人,不鼓励做孤胆英雄,应召集更多人,采取适合的救人方案。所以碰到有人落水,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是立刻在岸上大声呼救,请附近的成年人来帮忙。

地震后怎样援救被埋人员

震后怎样援救被埋人员?震后救人原则:先救近处的人,无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都要先救近处的人,以免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先救青壮年人,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先救容易救的人,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怎样判定幸存者位置?首先请当地灾区居民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判定被埋压人员位置。

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救人时要避免被埋压者遇到伤害。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被埋压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地震如何处理并救治伤员呢

1 伤员分类是救治的重要步骤

地震灾害是一类特殊的致伤因素,伤员数量大,受伤的种类复杂,救治力量有限,救治时间紧迫,因而产生了救治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重伤员和轻伤员救治之间的矛盾,部分伤员与全体伤员之间的矛盾。按照平时就诊模式解决面临的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对于没有经验的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救治伤员是有很大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医院首先必须对伤员进行迅速的分类,区分轻重缓急,把需要紧急抢救的伤员分出来,特别是休克和出血的伤员;把需要立刻手术的伤员分出来;确定伤员救治的措施,分类工作做好了,可以保证在伤员众多条件下,合理使用医院的人力物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的医疗队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将野战情况下伤员分类的方法应用到地震伤员的救治上,将富有经验的野战外科专家级的医务人员投入伤员的分类,对伤员进行了迅速合理的救治,并把战时伤员分类的伤标用于地震伤员的分类。

2 实施分级救治伤员后送是必需的

伤员的后送是完成分级救治的重要手段。将没有生命危险但仍需继续治疗的伤员后送,一是为了减轻前方的压力,让等待治疗的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二是为前方医院腾出更多的床位,使其能处理更多的病人。地震后对伤员的转运是立体的,使用了各种可能使用的转运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然而,后送伤员对于具体的医院来说,将自己亲手治疗的伤员转出去,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是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观念性的转变,树立大局观念才可能实现。在汶川地震中,伤员的救治体现了分级救治的原则。现场抢救,在搜索伤员和挖掘的现场有等待施救的医务人员,很多伤员一经救出就得到了紧急医疗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液、止血、包扎、固定,甚至在受压待救出前,已给病人氧气和输液,给予生命最及时的支持。

一线救治:在地震灾区的已有部队野战条件下的帐篷医院,使病人得到比较规范的紧急处理,对生命体征支持,对伤口的清创,骨折固定,包括手术固定,胸腔闭式引流,条件好的甚至开展了颈椎和腰椎的减压和内固定手术。

二线救治:以受灾较轻城市的地方和部队医院为依托,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并有国内知名专家治疗组进行救治指导和检查,保证了病人的治疗的质量。后方治疗和康复:大量的伤员通过飞机、火车、公交转送到祖国各地得到更完善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有些处理难度大的伤员,及时进行了空中的救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基本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救治网络。但是如何能在震后72小时内这个救治的黄金时间内,在现场能够展开救治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汶川地震环境的特殊情况,这个时间内很多地区只能自救互救。唐山大地震的最大教训是缺少急救知识和救援设备,情急之下有很多幸存者被生拉硬拽出来,很多伤员造成截瘫。此次救援,救援者不使用颈托、脊椎板等科学救援工具的现象仍然可见。医学的救援是科学的救援、安全的救援,既要保护伤员,也要保护自己,要树立立体化、社会化的大救援理念是很重要的。建立三级阶梯救治体系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救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由县市医疗机构及人员参与的一、二级救治体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治大批的伤员,有效降低早期的死亡率。

第三级救治体系应由省级医院承担,重点保障危重、复杂及并发严重感染伤员的抢救任务,整体提高地震伤员的治愈率。

3 坚持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救治原则

地震的现场救治要严格做到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为后期救治赢得时间。地震时发生的挤压伤最多,挤压综合征的出现率相当高,经常危及到伤员的生命,一味追求零截肢率,就可能丧失更多伤员的生命。要科学救治,当肢体的挤压伤引起挤压综合征威胁到生命时要果断地截肢。肢体长时间的挤压,肢体成活希望甚微的伤员,极易发生肾功能的衰竭,解除重压后,要避免抬高患肢,要在伤肢的近侧上止血带,尽快截肢。挤压综合征发生肾衰的死亡率可达90%,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以有效治疗挤压综合征引起的肾衰竭,明显降低死亡率,在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得到了证实,但要警惕后期的并发症。到达我院伤员有2例挤压伤迟发性肾衰竭,1例截肢5天后发生、1例再次清创截肢后发生,经持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后治愈,对这种比较少见的情况要有足够的重视。还应该特别注意胸腹腔的挤压性损伤,这些损伤如果漏诊或处理不及时,后果是致命的。

4 外固定架——四肢开放骨折处理的最佳方式

汶川地震的伤员以四肢闭合和开放性的骨折最多,约占伤员总数的80%。因而骨科、创伤科的治疗任务最重。用什么方法能够尽快、有效的处置伤员?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中,大家体会到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开放骨折有其特殊的优势;(1)外固定架能为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而不需要切开复位;

(2)经皮穿针外固定,创伤小,失血少,初期可不依赖X线检查,后期可以调整骨折;

(3)手术条件和无菌要求不高,可以迅速容易的将骨折进行固定,手术时间短,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1例小腿胫腓骨骨折的固定;

(4)在多发伤的治疗应用更为重要,还便于处理伤口,而不干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并可以对骨折加压,或延长治疗骨折造成的缺损。事实上在地震灾区各医院和医疗队外固定架的配置是很有限的,并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最早在波黑战争中四肢火器伤的治疗中广泛使用了外固定架,已经显示了这种技术良好的效果,在创伤救治的医疗队中应大量配置。

5 早期预防感染,警惕特殊感染的发生

要想有效性的预防地震引起的伤口感染,就必须消除可能造成感染各种因素。在伤员救治的全过程中,所有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具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并体现在每项具体的救治操作中。绝不能以灾区条件困难为借口,忽视无菌技术操作,而是要与平时同样重视无菌要求,在一切救治环节上防止感染的形成。在急救的现场做好无菌包扎是减少伤口污染的首要措施,减少创面出血可以降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伤后早期使用抗菌素,能够推迟感染发生的时间,使清创手术在抗菌素的控制下进行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因为认识和条件的限制,灾区伤员早期使用抗菌素并不广泛。预防感染的最大一个步骤就是伤员进行早期清创,是药物不能代替的根本治疗。在灾区医院处理的伤员发生感染的比较少,在帐篷内处理的伤员感染率很高,特别是缝合伤口和闭合性截肢的伤员大多数发生感染,有的还行了第二次截肢。在一线帐篷手术室设备条件和无菌条件比较差,紧急处理的病人多,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按战时野战外科处理伤口的原则办,伤情复杂、污染严重的伤口清创后要严禁一期缝合伤口,需要紧急手术截肢的伤员要行开放性截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要特别警惕特殊感染的发生,根据目前报道气性坏疽的发生40多例,一旦发生要立刻隔离治疗。

6 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医疗应急分队

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科学性很强,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跳出 “激情救援”,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医院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医疗应急分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分队要有各种灾难发生时的救治预案,要不间断的进行严格的训练,遇到灾难救治时不但能够迅速独立展开,熟练救治伤员,生活上还要能够自给自足,不增加灾区人民的负担。应急分队要在各种艰苦模拟环境下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样就不会出现没有X线机、B超、CT就不能诊断,没有进口设备、进口器械就不能手术的尴尬现象。一切要从灾区救治的实际出发,一切要从战时救治出发,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应对各种灾难造成的复杂艰苦的救治局面。

地震后如何救助被埋人员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救助被压埋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5)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6)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7)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震后自救误区早知道

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相关推荐

地震时正确逃生方法什么

一、地震发生时室内正确逃生方式 震时跑还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 二、地震发生在公共场所怎样逃生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

游泳时遇到抽筋怎么办

一、救援者自身安全,永远第一优先考虑事项,其次施救同伴的安全,最后才考虑被救者安全。 二、现场应考虑多种安全、有效的不同救援方法,如果只能采取一种救援方法时建议放慢行动步调,增加安全考虑时间。救援方法选择由低风险至高风险顺序,以不下水的岸上救援为第一选择,先考虑危险程度较低的伸过去救,其次才抛物去救、划船去救、游过去救、空中救援等危险程度较高的方法。 三、条件许可时,尽量要穿着个人救生装备,组织救援队伍,增加后备力量。 四、永远不要指望遇险者能自己把自己救出来。 五、溺者被救起后,岸上救援

溺水怎么自救 大声呼救

溺水时最好在姿势调整正确后,再大声呼救,否则水容易呛入喉部。当救援者出现时,不要匆忙乱抓乱拽救援者的身体,一定要听从对方的指挥,一起协力脱离困境,否则可能两败俱伤。

吃东西呛到气管怎么办 拨打120求救

首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吃东西呛到气管的情况,都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立即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进行急救,知道救援人员到达。 当然,如果周围还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拨打120电话和急救措施可以同时进行。

驾车突发心脏病的自我急救

具体做法: 1、如果正在行驶中尚未在路边停靠,请立即打开双闪灯,引导其它车辆避让。 2、同时,要用力不停地咳嗽。在每次咳嗽前,请先深吸一口气(最好打开车窗,保持车内空气新鲜),然后在用力地、深深地、长长地咳嗽,好像要把淤积在胸腔深处的痰咳出来一样,每一个咳嗽过程可持续2秒钟,然后再重复这个动作。 3、深吸气,拼命咳,直至心跳恢复正常。 4、可在感到状况好转的情况下,边咳嗽边通过手机短信告知家人或朋友实情和地点(装GPS的驾驶人可按下紧急按钮),请求急救车前来救援。 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一个人心脏不能正常跳

地震如何逃生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另外,要注意的,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

溺水急救 背后救助溺水者

发现有人落水后,救助者应该尽可能脱去身上的衣裤鞋袜,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从溺水者的后方用左手从其左臂和身体之间握住其右手,这样能够让溺水者仰面向上,口鼻能够露出水面,然后利用仰泳的方式拖到岸边。如果救助者游泳技术有限,一定要注意在下水之前做好自身安全保护,利用救生衣、泡沫板、绳索、木板等等前往救援。

地震发生时怎样才能避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

逃生手段

研究高楼火灾的特点,了解消防装备的技术状况,对于指导人们正确选择救援逃生设施,正确应对高楼火灾进行应急逃生,具有现实的意义。折叠缓降器主要针对个人使用,其构造由调速器、安全带、安全钩、钢丝绳等组成,其无需动力,能够使被困人员安全地缓降至地面,如图所示。每次可以承载100公斤以内的单人个体,其下滑速度约为每秒1.5米。逃生缓降器不甚适合老幼病残者,此外还存在多人同时使用时的相互缠绕问题。折叠救生气垫救生气垫一种利用充气产生缓冲效果的高空救生设备。一般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经缝纫、粘合制成,其气源一般采用高压

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一个人脆弱的,但一群人,整个人类强大的!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在自然面前如此的脆弱。当我们面对着倒塌的房屋,断壁残垣,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个时候越快与外界建立起联系越好,不论亲人,朋友还救援人员,一个拥抱,一个电话都能带来巨大的力量。爱让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