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肠间质肿瘤如何诊断

胃肠间质肿瘤如何诊断

目前明确GISTs的诊断,判断其良恶性比较困难。本病分化状态不明显,具有未定向分化的特点,以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因此,依靠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很难确诊,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检查帮助诊断。

内镜检查显示肿瘤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基底宽广、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内镜活检不易钳取病变组织,反复原位深活检可提高阳性检出率。超声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粘膜下肿瘤的最佳方法。在消化管壁的5层结构中,GISTs多位于第4层,即固有肌层,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恶性程度较高时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凹凸不甲井向周围提润。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率比传统活检方法高。cT检查常表现为局限性胃肠管壁增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一般较清楚,增强后有轻度强化,但不如血管瘤和纤维瘤明显。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肿瘤组织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可呈束状、旋涡状活栅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可呈巢团状、腺泡状排列,棱呈卵圆形、梭形,也可见多核细胞,核仁较明显。一般组织学检查只能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确诊则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CD3.4、CDll7、渡形蛋白(vi-mentin)阳性具有诊断意义。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抗原,CDIl7是酪氨酸受体激酶,是c—kit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真正的平滑肌瘤CD34、CDll7均为阴性。s-1130蛋白、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等则是肿瘤细胞向神经或肌肉组织分化的标志物。

目前在GISTs的良恶性判断方面,肯定的恶性指标为:①经组织证实存在远处转移;②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出现脂母细胞、软骨细胞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区域。潜在的恶性指标为:①直径太小:胃间质瘤>5.5cm,肠间质瘤>4cm;②棱分裂数:胃间质瘤>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有潜在恶性;③细胞密度大.生长活跃;④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样结构或细胞球;⑤核异型性大;⑥肿瘤坏死明显;⑦非整倍体DNA禽量高;⑧镜下可见瘤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或血管。根据以上指标,可将GISTs分为3类:①良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②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l项潜在恶性指标);③恶性间质瘤(具有l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治疗前明确诊断并尽可能准确地判断GISTs良恶性,可以确定是否能够手术以及手术的类型、范围,提高手术的精确性,改善病人的预后。

得了胃肠间质肿瘤怎么办

(一)开放性手术

对于GISTs的外科治疗日前国内外均主张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一般无须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旦发现病灶应尽快手术切除,不能因瘤体小或无明显症状就不予处理。手术时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区别对待,力求按无瘤原则施行彻底切除,防止肿瘤复发或转移,一般主张良性GISTs沿肿瘤边缘2~m行胃切除,潜在恶性者沿瘤体边缘4cm切除,恶性者远离瘤体5em行胃太部切除,若达不到这一要求则行全胃切除术。术中进行标本冰冻切片检查,可判断肿瘤边缘、排除胃癌,可提示肿瘤是否存在坏死、肿瘤细胞的数量、形态厦大小、核分裂像如何,但要确定良恶性仍很困难。

(二)腹腔镜手术

胃间质瘤(包括其他胃粘膜下肿瘤)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为:①瘤体直径<5cm;②超声内镜、CT、MRI、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提示肿瘤边界请楚、质地比较均匀;③无胃外侵犯和腹腔转移征象。目前主张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按无瘤原则施行彻底切除,切下的瘤体应包括完整的包膜,避免和减少胃内容物污染腹腔,手术后保证胃肠遭通畅。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且医疗成本较开放性手术小,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在保证技术质量的前提下推广施行。

(三)内科治疗

化疗对GISTs的疗效尚不肯定,目前尚未找到一个疗效确切的系统化疗方案,国外有学者尝试用以阿霉索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胃间质瘤,其有效率仅为7%。STI-571的出现为GISTs的内科治疗带来了希龌,该药物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而抑制GISTs细胞系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常见的副作用是诱发轻微消化不良症状和腹泻。STI--571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治疗药物,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对于直径较小的粘膜下GISTs,可进行内镜下摘除,但注意治疗前必须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判断肿瘤在消化道管壁的层次。

​卵巢颗粒细胞肿瘤的治疗方法

卵巢颗粒细胞瘤是很容易,威胁到女性生殖健康的一种疾病,而且很多时候它与一些疾病的症状存在相似之处,所以有些人在治疗的时候会犯错误,不能够针对性的治疗,让病情变得更加的严重,那么下面我们就去了解,卵巢颗粒性细胞瘤的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真正帮助自己保证健康。

1.成人型颗粒细胞瘤与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2.颗粒细胞瘤与小细胞癌、未分化癌 小细胞癌、未分化癌的瘤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与颗粒细胞瘤细胞有时很相似,尤其在呈弥漫性或类似滤泡样排列时,经验不丰富的病理医师会做出错误的诊断,这也是造成诸家医院对颗粒细胞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判断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颗粒细胞瘤与后两者在临床症状、体征、术中探查诸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不同。对于临床有质疑的病例,应与病理科医师协作,标本多处取材,配合应用新技术(电镜、免疫组化等),多可以进行鉴别。

3.颗粒细胞瘤与其他类型性索间质肿瘤 最常见的与颗粒细胞瘤诊断混淆的性索间质肿瘤有环管状性索肿瘤、支持细胞瘤、硬化性间质瘤等。对这些少见肿瘤其特征性的形态结构不熟悉、不认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述少见肿瘤的诊断要点、形态特征、临床预后等进行了大量报道,对这些肿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均有助于鉴别诊断工作。

4.颗粒细胞瘤与其他致临床内分泌紊乱的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可以造成患者内分泌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但是这种特征不仅限于颗粒细胞瘤,某些上皮性肿瘤其间质黄素化(例如黏液性囊腺瘤)亦可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这种情况将会对临床医师的诊断造成困难。应该全面分析临床资料,进行这两类肿瘤的鉴别。国外良性上皮性肿瘤与颗粒细胞瘤的手术范围、术后处理、预后等均有明显的区别。

以上就是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方,案以及需要了解的各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疾病,其实无时无刻不潜藏在身边,威胁我们的健康,所以通过内容介绍之后,也希望大家尽可能的远离这种疾病带来的影响。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

诊断GISTs的方法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螺旋CT扫描是GISTs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s更有意义,因为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有道MRI对肝转移灶的诊断优于CT检查,但是对于肠系膜的肿瘤,CT检查敏感性更好。确诊主要依靠 病理切片检查,由于GIST大多在粘膜层一下,胃镜或肠镜无法有效活检,故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比较困难,一般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临床诊断,术后再进行病理确诊。

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预后

不同胃肠道间质肿瘤侵袭性确实不同,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术中是否完整切除、组织学类型、免疫组织化学类型、增生抗原表达、增生倍数、性别年龄、突变类型与肿瘤的预后相关,但目前无统一的预后标准。 形态学与预后关系密切的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最大直径和有丝分裂比率,评估预后时应该综合以上因素,结合肿瘤发生部位的新分级标准逐渐被临床医师采纳,肿瘤发生部位成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发生于胃的间质瘤比其他部位的间质瘤预后均好,另外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虽然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KIT外显子9和外显子11突变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类似的研究也表明瘤细胞核分裂计数和外显子11的突变均提示高危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不良。Miettinen et al发现在胃的间质肿瘤病人中KIT外显子11的点突变比缺失预后好,KIT外显子11远端复制预后好,KIT外显子9的突变往往预后较差,近些年来基因突变和肿瘤发生部位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经成为除核分裂计数以外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基因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得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取得很大的进展,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的发明应用显著的改善了对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

小肠间质瘤有哪些症状

小肠间质细胞瘤是小肠肿瘤中的一个类型,临床表现相似。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应用,胃肠道间质瘤(GIST)被认为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质肿瘤,小肠间质细胞瘤也随之被提出。小肠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小肠间质细胞瘤更为少见。其诊断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其发病多见于老年人,中位年龄51 岁~60 岁。男女比例约1.2∶1。多数位于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及末段回肠,而远段空肠及近段回肠相对地罕见,小肠肿瘤起病时症状隐袭,表现模糊,临床上常常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为主要表现,亦有开始即表现为体重减轻、消瘦,间歇性腹部绞痛,呕吐,腹泻,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有时被误诊为功能性疾病,需长时间才能确诊,有的数周,甚至数年。小肠肿瘤的诊断早期缺乏特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也是小肠肿瘤不易确诊的另一原因。十二指肠肿瘤常可通过上消化道钡透、ERCP 予以明确,空肠和回肠部位的肿瘤诊断则尤为困难,小肠镜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腹腔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对有生命危险的消化道出血可予以栓塞止血治疗,对下消化道肿瘤可给予标记,方便手术治疗。该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空肠支直接发现肿瘤并肿瘤出血,可见造影剂溢入小肠腔内。

​卵巢颗粒细胞瘤如何诊断

疾病诊断

1.成人型颗粒细胞瘤与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2.颗粒细胞瘤与小细胞癌、未分化癌 小细胞癌、未分化癌的瘤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与颗粒细胞瘤细胞有时很相似,尤其在呈弥漫性或类似滤泡样排列时,经验不丰富的病理医师会做出错误的诊断,这也是造成诸家医院对颗粒细胞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判断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颗粒细胞瘤与后两者在临床症状、体征、术中探查诸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不同。对于临床有质疑的病例,应与病理科医师协作,标本多处取材,配合应用新技术(电镜、免疫组化等),多可以进行鉴别。

3.颗粒细胞瘤与其他类型性索间质肿瘤 最常见的与颗粒细胞瘤诊断混淆的性索间质肿瘤有环管状性索肿瘤、支持细胞瘤、硬化性间质瘤等。对这些少见肿瘤其特征性的形态结构不熟悉、不认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述少见肿瘤的诊断要点、形态特征、临床预后等进行了大量报道,对这些肿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均有助于鉴别诊断工作。

4.颗粒细胞瘤与其他致临床内分泌紊乱的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可以造成患者内分泌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但是这种特征不仅限于颗粒细胞瘤,某些上皮性肿瘤其间质黄素化(例如黏液性囊腺瘤)亦可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这种情况将会对临床医师的诊断造成困难。应该全面分析临床资料,进行这两类肿瘤的鉴别。国外良性上皮性肿瘤与颗粒细胞瘤的手术范围、术后处理、预后等均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地认识这些常识,那么才可以提醒自己,在生活当中做到更加有效地预防,降低这种疾病的出现,和给身体产生的伤害,所以不管是谁,对于这些常识都不可忽视,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负起的责任。

胃肠间质肿瘤3大特点

一、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首选治疗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二、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其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三、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间质瘤往往难以早期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贫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肿瘤普查、体检或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得了此病。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个非常复杂描述,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看的懂,所以,有胃肠道间质瘤病症的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意见检查,确定病症原因,找出最合适的治疗办法,同时在医生的嘱咐下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最后,保持乐观的心情是最重要的。

小肠肿瘤的诊断

小肠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钡餐检查,由于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又缺少早期体征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因此容易延误诊断。对具有上述一种或数种表现者.应考虑小肠肿瘤的可能,需作进一步的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对疑有十二指肠的肿瘤.采用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2.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3.由于类癌病人血中5-羟色胺升高.故对怀疑类癌的病例,测定病人尿中的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4.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胃肠间质瘤诊断鉴别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 影像学特点:

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3.2 CT 检查: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3 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3.4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4. 病理学特点: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5. 基因突变诊断:

5-7%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CD117表达是阴性的,此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要依靠基因突变类型检测,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这些突变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能检测到,已经发现的KIT的突变类型有4种,外显子9(10.3%),外显子11(87.2%),外显子13(2.1%),外显子17(0.4%),PDGFR的突变发生在没有KIT突变的肿瘤中,有三种突变类型外显子12(3%),外显子14(<1%),外显子18(97%)[4],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诊断CD117阴性的患者,诊断家族性胃肠道间质肿瘤,评价小儿胃肠道间质肿瘤,指导化疗,预测化疗的效果,基因突变的监测在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都是势在必行。

DOG1(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由DOG1基因编码,是一种功能尚不明确的蛋白,A.P.Dei Tos等发现在139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组织中有136例有表达(敏感度97.8%),并且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DOG1都有较强的表达,并且在438例非胃肠道间质肿瘤中仅有4例有DOG1的表达,这提示DOG1是一个特异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标准, 尤其适用于CD117以及KIT和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GIST 病理诊断流程如下图所示:

肿瘤的诊断方法

1、肿瘤诊断之影像检查: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X线检查是医生的最常用的方式,如胸片、X线检查骨骼等。还有一些特殊的X线检查,如CT扫描:用一台计算机与X-射线机连接,可得出一系列身体内的详细的图象。

2、肿瘤诊断之核磁共震(MRI):将一块强有力的电磁铁与计算机连接,可得出与CT扫描类似但作用不同的图像。

3、肿瘤诊断之放射性核素扫描:患者口服或注射一种有轻度放射性的物质,由扫描器测量某些器官的放射线水平,然后由医生分析某器官内有无放射线浓聚的异常区域。

4、肿瘤诊断之超声波:是检查身体内部结构的另外一种方法。这种不能被人听见的高频率声波进入身体,然后反弹回来,这就形成一张超声图像。这些图片可显示在一台象电视机一样的屏幕上,也可在纸上打印出来。

​卵巢颗粒细胞瘤如何诊断

女性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容易面对一些妇科疾病,或者是各种生殖健康问题,因为她们特殊的生理结构,只要在生活当中稍加不注意保养,就会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比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就是很多女性容易面对的疾病,那么现在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关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病理诊断。

疾病诊断

1.成人型颗粒细胞瘤与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2.颗粒细胞瘤与小细胞癌、未分化癌 小细胞癌、未分化癌的瘤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与颗粒细胞瘤细胞有时很相似,尤其在呈弥漫性或类似滤泡样排列时,经验不丰富的病理医师会做出错误的诊断,这也是造成诸家医院对颗粒细胞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判断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颗粒细胞瘤与后两者在临床症状、体征、术中探查诸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不同。对于临床有质疑的病例,应与病理科医师协作,标本多处取材,配合应用新技术(电镜、免疫组化等),多可以进行鉴别。

3.颗粒细胞瘤与其他类型性索间质肿瘤 最常见的与颗粒细胞瘤诊断混淆的性索间质肿瘤有环管状性索肿瘤、支持细胞瘤、硬化性间质瘤等。对这些少见肿瘤其特征性的形态结构不熟悉、不认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述少见肿瘤的诊断要点、形态特征、临床预后等进行了大量报道,对这些肿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均有助于鉴别诊断工作。

4.颗粒细胞瘤与其他致临床内分泌紊乱的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可以造成患者内分泌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但是这种特征不仅限于颗粒细胞瘤,某些上皮性肿瘤其间质黄素化(例如黏液性囊腺瘤)亦可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这种情况将会对临床医师的诊断造成困难。应该全面分析临床资料,进行这两类肿瘤的鉴别。国外良性上皮性肿瘤与颗粒细胞瘤的手术范围、术后处理、预后等均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地认识这些常识,那么才可以提醒自己,在生活当中做到更加有效地预防,降低这种疾病的出现,和给身体产生的伤害,所以不管是谁,对于这些常识都不可忽视,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负起的责任。

远离肿瘤疾病及时对恶性肿瘤诊断

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我们把所有的“癌”称为恶性肿瘤,对于肿瘤,我们要了解肿瘤有哪些症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的治疗肿瘤,让疾病远离自己的生活。

对于恶性肿瘤我们首先要进行诊断,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那么恶性肿瘤我们要如何进行诊断呢?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1、肿瘤诊断之影像检查: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X线检查是医生的最常用的方式,如胸片、X线检查骨骼等。还有一些特殊的X线检查,如CT扫描:用一台计算机与X-射线机连接,可得出一系列身体内的详细的图象。

2、肿瘤诊断之核磁共震(MRI):将一块强有力的电磁铁与计算机连接,可得出与CT扫描类似但作用不同的图像。

3、肿瘤诊断之放射性核素扫描:患者口服或注射一种有轻度放射性的物质,由扫描器测量某些器官的放射线水平,然后由医生分析某器官内有无放射线浓聚的异常区域。

4、肿瘤诊断之超声波:是检查身体内部结构的另外一种方法。这种不能被人听见的高频率声波进入身体,然后反弹回来,这就形成一张超声图像。这些图片可显示在一台象电视机一样的屏幕上,也可在纸上打印出来。

以上介绍的就是肿瘤的诊断方法,希望患者及时的注意,及早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温馨提示:肿瘤这种危害生命的疾病,要及时的选择正规的医院去治疗,根据肿瘤的症状坚持对症治疗,避免肿瘤的扩散,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您有其他的疑问,欢迎您的在线咨询。

相关推荐

肿瘤要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体检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除根据病人主诉某些症状的特点,对有关器官组织进行细致的和有目的的检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和肿瘤的局部检查。 1.全身检查 目的在于确定病人是否患肿瘤,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继发性,有无远处转移,重要器官(心、肺、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的功能情况,能否耐受较大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措施。 2.局部检查局部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发生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能否手术治疗,着重检查肿块与区域淋巴结受累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肿瘤早期多数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尤其

腹泻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糖尿病以及电解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2.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3.X线检查 X线钡剂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肠道动力状态等。 4.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 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价值。 5.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对肠道的肿瘤和炎症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黏膜活检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肿瘤

在胃病变中哪些是CT检查的适应证

(1) 用于胃肠肿瘤 CT检查可直接显示癌组织本身,对中、晚期癌造成的胃肠腔内肿块,胃肠壁浸润增厚和胃肠外侵犯等病变的判断有其特殊价值。众所周知,胃肠壁的厚度与胃肠腔的扩张程度关系极大;加上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难以对胃肠壁的各层组织结构区作出分辨;CT也不易对局限性增厚的胃肠壁作出定性判断,因此CT对早期胃肠道癌肿的发现和诊断作用不大。但CT可显示癌肿的浆膜面侵犯情况,肿瘤一旦侵及浆膜层,预示肿瘤已有腹膜腔内扩散的信号。癌肿侵入周围脏器,特别是重要脏器,CT能显示胃肠肿瘤向周围脏器浸润。 (2) 用于胃

瘤的自我检查

瘤的自我检查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间瘤的临床诊断: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影像学特点: (1)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

瘤的自我检查

瘤的临床诊断: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影像学特点: (1)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2)CT检查:CT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

胃肠造影适应证

1.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 胃肠道造影能显示其内腔和粘膜皱襞、形态和功能等,对胃肠道常见病,如溃疡、癌肿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尽管CT、MRI等新影像技术最近已应用于胃肠肿瘤的检查,钡剂造影仍是胃肠肿瘤检查的首选和主要方法。亦可借助胃肠道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对腹内肿块可作出定位诊断。能判断消化道癌肿的浸润范围与程度,可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亦可作为对胃肠道病变治疗过程中的疗效随访观察。 2.药物辅助造影检查,是利用某些药物改变胃肠道的功能或消除某些功能异常,达到详尽显示病变的目的。例如用抗胆碱药如盐酸山莨菪碱

如何知道胃癌

1、体格检查 医生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患者是否有明显消瘦,是否有黄疸(皮肤、眼睛发黄),是否有明显的腹胀;对患者触摸检查,如触摸颈部,确定是否有明显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触摸腹部,判断是否有压痛、是否有明显腹部肿块,是否有肝脏和脾脏的肿大等,有时还需进行肛门指检,判断肛门里面有无肿块,肛门和直肠里是否有血液等。 2、大便检查 如果多次大便检查隐血持续阳性,应怀疑胃肠肿瘤的可能,进行进一步检查。 3、X线检查 钡剂造影是胃肠肿瘤检查的首选和主要方法,对胃肠肿瘤诊断有重要意义。X线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对可

胃肠道间瘤的发病率和病理分型

在美国,胃肠道间瘤年发病率估计在每百万 3~7 人之间。欧洲、韩国和香港报道的更高些,为每百万 15~20 人。由于发病率数据是从肿瘤登记的大数据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记录良性肿瘤,通常假设胃肠道间瘤的真实发病率可能更高。 胃肠道间诊断的新发病例自 1998 年以后成倍增加。这是由于其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c-KIT 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α 多肽的发现。回顾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的数据揭示了间叶细胞肿瘤中被归类为胃肠道间瘤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胃肠道间瘤最常见于胃(50%~60%)、

贲门癌术后饮食推荐

饮食注意一、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肿瘤术后24~48h引流出少量血液,应视为正常,如引出大批血液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置。胃肠减压管应保存3~5天,以减少吻合口张力,以利愈合。注意事项胃管连接正确,固定坚固,防止脱出,引流通畅。 饮食注意二、密切观察胸腔引流量及性胸腔引流液如发已有异常出血、混浊液、食品残渣或乳糜液排出,则提示胸腔内有运动性出血、食管吻合口瘘或乳糜胸,应采用相应方法,明白临床诊断检查诊断,予以处置。如无异常,肿瘤术后1~3天拨除引流管。 饮食注意三、严格把持肿瘤饮食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

胃癌检查方法有哪些

1、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患者是否有明显消瘦,是否有黄疸(皮肤、眼睛发黄),是否有明显的腹胀;对患者触摸检查,如触摸颈部,确定是否有明显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触摸腹部,判断是否有压痛、是否有明显腹部肿块,是否有肝脏和脾脏的肿大等,有时还需进行肛门指检,判断肛门里面有无肿块,肛门和直肠里是否有血液等。判断是否有肠梗阻的时候,需听诊器进行腹部的听诊要用。 2、大便检查。 如果多次大便检查隐血持续阳性,应怀疑胃肠肿瘤的可能,进行进一步检查。 3、X线检查。 钡剂造影是胃肠肿瘤检查的首选和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