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代赭石重镇降逆

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代赭石重镇降逆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经。

药性特点:代赭石为矿物类药物,苦寒质重,入肝,心二经,寒能泄热,重镇主降,长于镇潜肝阳;其苦寒,又清肝火,故对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气逆不降的呕吐,嗳气,呃逆,喘咳气急,血分有热的吐血,衄血等,皆有较好疗效。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1.肝阳上亢而致的头晕,头痛,目眩,耳鸣,配怀牛膝,龙骨,牡蛎等;2.心肝火旺,癫狂,脉滑实者,配大黄,朴硝,清半夏等;3.宿食或寒痰阻滞中焦,心下痞硬,噫气或吐,配旋覆花,人参,生姜等药同用。

用法:煎服。15-30g,打碎先煎,包煎或煎后过滤,研末吞服,每次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多数煅用,止血醋淬用。

注意:虚寒者及孕妇慎用,代赭石对肺及肝脏有损害作用,不可久服。

添精补肾膏和脑出血的治疗

添精补肾益智膏主要成份:何首乌、枸杞子、益智仁、西洋参、水蛭、远志等17味药。

功 效:添精补髓,化淤开窍,健脑醒神。

适 用 症:肾精不足,瘀血内阻,痰火上扰,老年痴呆表现、表情呆滞、沉默少言、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言语不利及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等

用 法:早晚各一次,每次15-20g,温水送服。

储 存:置于冰箱保鲜内。

中医阐述脑出血的分型论治

1.胃气上逆血热妄行

胃失和降,气逆而为火,火性炎上,血热妄行,血从上溢所致。除脑出血常见症状、体征外,还证见面赤气粗,口苦苔黄,脉象数实。此时急以旋覆代赭汤加炙枇杷叶,降肺胃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血自归经。

2.肝不藏血血热妄行

血证初期,多肝不藏血,血热妄行所致。除脑出血常见症状、体征外,还证见血上溢或下出,势急量多,面赤气粗,暴躁易怒,头晕胁痛,口苦,脉弦数。治以滋养肝血,平肝潜阳。方以一贯煎、丹栀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3.火不归原上热熏蒸

火不归原,上热熏蒸,势急如焚,面赤如醉,除脑出血常见症状、体征外,还可见白睛溢血,鼻衄,舌衄,吐血,口舌生疮,目赤如鸠,比之实火尤为暴急。以腰困如折,双膝独冷,尿多不渴为辨。乃肾阴亏极,逼龙雷之火上奔无制,以大剂引火汤加肉桂引火归原。

4.肝郁气逆 血热妄行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逆而上行;肝郁则化热,热极则为火;气逆、火热导致气血逆而上行所致。临床除脑出血常见症状、体征外,还症见情绪烦躁不安,痛及两胁,大便秘结,睡眠障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以清肝疏肝,重镇降逆。方以旋覆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加减。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赭石、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物:旋覆花、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赭石的功效与作用 止咳降逆

赭石归胃、心经,有止咳降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噎膈、咳喘等病症。

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

一、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

和胃降逆是运用调和胃腑,下降逆气的药物治疗气逆的治法。胃气以下降为顺,若受邪气的影响或正气不足,皆可使胃气上逆而不降。胃气上逆常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和胃降逆法具有使胃气下行的作用。常用和胃降逆的药物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柿蒂等。

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胃气上逆多因饮食积滞,痰湿中阻,寒热犯胃,胃气虚弱,或肝气犯胃所致。故降逆和胃常与消食化滞、化痰祛湿、温中散寒、清热、疏肝解郁、补益脾胃等法配合使用。临床注意事项:使用和胃降逆法应寻求气逆的病因,以治其本。

二、降逆安胃汤疗效验证:

降逆安胃汤是一剂中药方剂,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打嗝,嗳气、饱胀、胃疼、胃凉、胃烧灼感、腹胀、泛酸等症。

“降逆安胃汤”系列除了含有肉桂、干荷叶等有消除胃〔食道〕粘膜炎症保护胃〔食道〕粘膜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九子连环草、母猪藤、乌蛇、血五甲、穿山甲等具有较强调控神经肌肉的作用,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使门关严了,从而使胆汁〔胃液〕反流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方中所含的枳壳、砂仁、半夏、璇覆花可减少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使十二指肠液和胃液,顺利的向下流动,从而从多方面阻止了胆汁的反流和胃液,同时共同起到健脾和胃,温肾助阳,清瘀化腐,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降逆安胃汤”为原生态中药,地道药材,古法炮制,充分保证了药物的天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活性成分含量是普通中成药的20倍,与胃粘膜和食道粘膜亲和力强,药物吸收快,其中所含的活性类胃膜成分,可有效保护胃和食道粘膜。其中所含的抑菌成分可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粘膜炎症,从而即通过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和抑制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解决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以治本,又可通过保护胃食道粘膜,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已形成的粘膜炎症以指标。从而既能在短期内见效,使患者很快脱离病痛缠绕,又可随着括约肌的收缩功能的逐渐正常而使患者脱离病痛。

三、枇杷可清肺下气和胃降逆:

枇杷皮薄肉厚汁多,味清甜,含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当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为第三位,除了鲜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此外,中医认为枇杷性平味甘酸,有润燥清肺、宁咳和胃、生津止呕的功效。 推荐汤方:

1、枇杷炖瘦肉

功效:清肺下气,和胃降逆。

材料:枇杷2~3个,瘦肉100克,生姜1~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瘦肉洗净切小方块状;将枇杷、瘦肉和姜片一起放入炖盅,加入热开水250毫升(约1碗量),加盖隔水炖约2个小时便可,进饮才下盐。

2、枇杷果炖鹧鸪

功效: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材料:枇杷4~6个,鹧鸪1只,猪瘦肉50克,生姜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鹧鸪宰切洗净,猪瘦肉切片状;将枇杷、鹧鸪、瘦肉姜片一起下炖盅,加入清水750毫升,加盖隔水炖约2个半小时,进饮才下盐。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胃降逆是什么意思了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丁香温中降逆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

药性特点:丁香辛温,入脾,胃,肺,肾经,其气芳香,善暖脾胃,为止脾胃虚寒,呕逆疼痛的要药,丁香还能温下焦,助肾阳,故用于治阳痿,阴冷。

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应用:1.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配干柿蒂,人参,生姜同用;2.小儿吐逆,配半夏,生姜等同用;3.脾胃虚寒,食少吐泻,配砂仁,白术等同用。

用法:煎服,2-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贴。

注意:热病及阴虚内热者禁服,不宜与郁金同用。

胃嗳气症状有哪些

嗳气,俗称“打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呃逆,多因进食吞咽仓促、受凉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暂时性痉挛而产生。

嗳气在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食滞停胃嗳气: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2.肝气犯胃嗳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弱嗳气: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嗳气病位在胃,严格地说是在脾胃,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胃腑、胃气上逆。然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较多,诸如食滞不化,寒气客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使中焦升降失常,则发生嗳气之变。这些不同的病因中有虚证,也有实证,有寒证,亦有热证。寒热虚实之变当从病因、证候、嗳气的特征方面去鉴别。就病因病机而论,食滞、痰热肝郁为实,胃虚则属虚证。就嗳气而论,声高为实,声弱为虚。降逆是治疗胃气上逆的常规方法,但不是每个嗳气的病人都需要服用代赭石、旋复花之类。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探求病因,从因而治,诸如消食、清热、疏肝、补胃等,解除致逆之因,则嗳气自除。

科学地了解原因之后,那么即便遇到这些现象,我们也可以更加正确理智的对待,所以在生活当中,当你发现自己也存在这种为嗳气的现象,当然不可忽视,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到最针对性的治疗和解决。

抑肝与疏肝

“木曰曲直”。肝属木,乃曲直之脏。无刚不直,无柔不曲,肝为刚脏,亦是柔脏。曲直和调,刚柔相济,肝气调达,疏泄正常。直多曲少,柔不克刚,则肝气过旺,疏泄太过。肝之疏泄太过之病,多由暴怒伤肝,或肝郁气滞发展而来。其证多见急躁易怒,头昏目胀,胸胁胀痛,心烦不眠,夜梦纷扰等。曲多直少,刚不制柔,则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肝经疏泄不及之病,多由情志不和,郁怒伤肝所致。其证多见精神抑郁,情绪消沉,忧愁善感,胸胁隐痛等。抑肝能使直者变曲,疏肝能使曲者 变直,所以,抑肝是为肝气过旺而设;疏肝是为肝气不畅而立,两者虽都是治疗肝失疏泄之法,但却有本质的区别。

肝之疏泄太过,证如前述,横逆犯胃,又可致胃痛呕吐,应平肝降逆,和胃止呕。宜用旋覆代赭石汤治之;肝气化火而乘胃者,其证呕吐泛酸,心烦口苦等。宜清肝和胃,当用左金丸治之;肝气犯脾,可致腹痛腹泻。应抑木扶土,痛泻要方、芍药甘草汤均可选用;肝火侮肺,则咳逆胸痛,痰少面黄,苔黄等。当清泻肝火以保肺金。可用泻青各半汤(黄芩、栀子、桑皮、地骨皮、甘草)加减治之;肝火上逆,迫血上行,可致上窍出血。当直折火势。宜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芦荟丸治之;肝气过亢,化火生风,则易发生惊厥。应平肝熄风。宜用镇肝熄风汤治之。以上说明,抑肝方中所用之主、辅药,多为苦寒(如左金丸中之黄连,泻青各半汤、当归芦荟丸、龙胆泻肝汤中之栀子、黄芩)、酸敛(如痛泻要方、芍药甘草汤中之白芍)、重镇(如旋覆代赭石汤中之代赭石,镇肝熄风汤中之代赭石、龙骨、牡蛎)之品。所以然者,以苦能泄气,酸能敛气,重镇平气也。

肝气疏泄不及,郁汤不达,证如上述。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用柴胡疏肝散治之,甚为切贴。木不疏胃,则更见脘胀不适,纳少无味。宜加具有疏肝,又能和胃之药,如佛手等。肝郁致脾气不运者,其证尚见腹胀便溏等。宜疏肝健脾。宜于上方中加白术、茯苓,即可对证;肝郁夹痰者,其证尚有咽中若有异物,吞之不下,咳之不出,或咽中痰滞,偶尔咳出泡状痰液等。应疏肝祛痰,用柴胡疏肝散加半夏、厚朴治之,必收良效;肝郁而致血滞者,其证多见肝经部位疼痛,按之加剧。应活血为主,辅以行气。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皆可随证选用。上述说明,疏肝方中之主、辅药,都属辛香之品。所以然者,以辛散行气,能使曲者变直也。

总之,肝气太过,其治多用苦、酸及重镇之药,且宜随证选用,灵活组方;肝气不及,多用辛香走窜之品,并据兼证而加味治之。病证不同,用药大异。若两相反用,必助纣为虐。

水朝阳的营养价值 降气止呕

水朝阳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有降气止呕的作用。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鞕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

经期吐衄是怎么回事

月经前1~2天,或行经时,发生周期性的吐血,或鼻窍出血,甚至月经不潮,称为经行吐衄,又叫做倒经或逆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1.清肝降冲汤

【组成】 代赭石12克(布包煎) 钩藤12克 山栀子炭12克 生香附5克 郁金

10克 当归10克 白茅根15克 小蓟炭1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开郁,降逆止血。

【主治】 肝属木,性喜条达,为藏血之脏,冲脉隶属于肝,若情志不畅,木失条达之性,气机久郁化火,行经时则冲气较盛,肝火随冲气上冲,迫血上溢,则发生吐血,鼻窍出血,色深红稠黏,月经量少,心烦易怒,胸胁或乳房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 代赭石苦寒,质重下坠,能镇逆气,降肝火,凉血止血;钩藤平肝泻火;山栀炭清肝止血;生香附理气开郁而不温燥;郁金解肝郁,泻血热;当归和血调经;白茅根、小蓟炭凉血止血;甘草清火,缓和诸药。

【加减】 (1)肝火旺盛,脉弦数有力,加秦皮10克,苦寒泻火。

(2)出血量多,加三七4.5克(研末,分3次,用药汁冲服)、红鸡冠花

15克,止血化瘀。

(3)胁肋痛,加川楝子10克,泻肝止痛。

(4)小腹剧痛,加青木香6克、五灵脂10克,理气活血。

治疗胃下垂的药物

一、中药治疗:

1、脾虚气陷型: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炒稻芽、麦芽,恶心呕吐加半夏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2、虚实夹饮型: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代赭石,或加黄连、吴萸。

3、肝胃不和型: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治疗食道癌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胃阴不足,胃气上逆。

【治疗法】补益阴血,降逆和胃。

【方剂名】半夏竹茹汤。

【组成】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旋复花12克,代赭石30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6克,沉香曲9克,豆蔻9克,川楝子9克,川朴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急性子15克,蜣螂12克,当归12克,仙鹤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滞中阻,胃逆呕吐。

【治疗法】理气降逆,解毒辟秽。

【方剂名】理气降逆汤。

【组成】干蟾皮12克,八月札30克,急性子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15克,瓦楞子30克,夏枯草15克,枸杞子30克,紫草根30克,苦参30克,生马钱子4.5克,生南星9克,公丁香9克,广木香9克,蜣螂虫9克,天龙丸15粒(每次5粒,分3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三

【辨证】痰气火结。

【治疗法】清热解毒,消痰散结,破瘀。

【方剂名】加味开噎散。

【组成】雄黄1克,砂6克,山豆根12克,五灵脂12克,硼砂6克,芒硝30-60克,射干12克,青黛9克,鲜狗胆1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狗胆汁调水,分3天送服。

胃癌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

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脾消导;白屈菜止痛缓中。另选加抗癌中草药。

2、脾胃虚寒型:此型辨证要点是其虚寒表现,如胃脘喜按就温,喜喝热饮,面色晄白,肢凉便溏,脉沉细等,辨证脾胃虚寒,中焦不运。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用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良姜、荜拨、梭罗子、陈皮、甘草、生黄芪、紫蔻等,此型脾虚胃弱,纳食不多,运化迟缓,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故痛亦减,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故舌淡胖、便溏、脉细等,方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良姜、荜拨温中散寒;生芪益气温阳,梭罗子、紫蔻行气温胃止痛。另选用性温的抗癌中草药。

3、瘀毒内阻型:此型辨证要点为疼痛明显,脘胀拒按,有血瘀毒瘀表现,出现热象,辨证为瘀毒内阻、血瘀胃热,治法是解毒祛瘀,清热养阴。方用生蒲黄、五灵脂、蛇蜕、血余炭、仙鹤草、露蜂房、元胡、白屈菜、陈棕炭、玉竹、藕节等,加选其他抗癌中草药。

瘀毒内阻,日久伤络,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毒化热耗伤胃阴,故口干思冷饮,脉弦滑数等。蛇蜕、露蜂房解毒去瘀;生蒲黄、五灵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陈棕炭、仙鹤草止血生新;玉竹、藕节养益胃阴。

4、气血双亏型:此型大多为胃癌晚期,久病有恶病质及高度贫血,耗血伤气,后天化源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故气血双亏,久之脾肾阳气亦虚,但此型常伴有邪实,肿物包块明显,正虚邪实,因气血大亏,不克攻伐,故只能大补气血,健脾补肾。药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杭芍、阿胶滋阴补血;紫河车大补元气,补肾填精;陈皮、麦稻芽、砂仁、内金醒脾开胃助消化,仙灵脾补肾温。

相关推荐

食管炎中医方

症见胸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嗳气,恶心欲呕,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滞,脉濡。治疗多以行气化湿,消导和胃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六郁汤(《医学正传》) (组成1 陈皮(去白)、半夏(汤泡10次)、苍术(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栀子(炒)各f 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细)各1.5克。 (用法) 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和胃。 (主治) 气、湿、热、痰、血、食郁滞中焦。 (加减) 气郁者,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湿郁

理气方药有哪些

金铃子散 【成份】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各9g)。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半夏厚朴汤 【成份】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9g),苏叶二两(6g)。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橘核丸 【成份】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各9g),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6g)

气户的准确位置图片 气户穴的功效作用

1.该穴属胃经,位居胸部,内应肺脏,故可疏利肺胃两脏之气,调节肺胃两脏功能,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和胃降逆之功,治疗胃气上逆的呃逆,肺气上逆阻遏胸中的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2.该穴通过疏经活络而发挥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可治疗胸胁背部的疼痛。

胃气为什么会上逆

胃气上逆可能是因为胃部蠕动变得缓慢而导致食物不消化,胃里的胃酸减少,身体中所必需的维生素不够,所以导致胃气多还会有上逆的症状,平时可以多一些酸奶或者是益生菌饮料来增加胃部的蠕动,加快食物在胃中的消化,另外,在食用过饭后应该要多走动走动,防止食物堆积在胃部不消化导致胃气上逆,平时也可以多一些雪梨,这样有利于化痰,减少胃气上逆。 出现胃气上逆是比较多见的情况,气逆上冲时造成喉咙会发出声音,多出现饮食不当,食物不佳等表现,不用担心,平时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焦虑,避免压力过大,可以选择中药进行治疗,中药

干呕中医治疗方法

干呕中医治疗方法 【内疗辨治 】 胃实热型干呕 [病因] 由于外邪侵袭,化热人里,客于阳明,与谷气相搏,逆而上冲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频不止,其声洪亮,腹满作痛为证候特征。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实大。 [治法] 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胃虚热型干呕 [病因] 由于病后余热未尽,或误用燥药,胃阴受伤,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作,心下痞塞,口苦心烦为证候特点。伴有腹满作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和降冲气。 胃寒实型干呕 [病因] 由于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

胃下垂不胖怎么办

①脾虚气陷型: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6g,炒稻芽、麦芽各12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②虚实夹饮型: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黄连3g、吴萸6g。 ③肝胃不和型:两胁胀而不

最近总是干呕要怎么办

胃实热型干呕 [病因] 由于外邪侵袭,化热人里,客于阳明,与谷气相搏,逆而上冲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频不止,其声洪亮,腹满作痛为证候特征。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实大。 [治法] 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胃虚热型干呕 [病因] 由于病后余热未尽,或误用燥药,胃阴受伤,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作,心下痞塞,口苦心烦为证候特点。伴有腹满作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和降冲气。 胃寒实型干呕 [病因] 由于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所致。 [

干呕的治疗

胃实热型 [病因] 由于外邪侵袭,化热人里,客于阳明,与谷气相搏,逆而上冲所致。 干呕 [症状] 以干呕频频不止,其声洪亮,腹满作痛为证候特征。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实大。 [治法] 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胃虚热型 [病因] 由于病后余热未尽,或误用燥药,胃阴受伤,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作,心下痞塞,口苦心烦为证候特点。伴有腹满作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和降冲气。 胃寒实型 [病因] 由于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中药能治疗胃下垂吗

中药治疗: ①脾虚气陷型: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6g,炒稻芽、麦芽各12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②虚实夹饮型: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黄连3g、吴萸6g。 ③肝胃不和型

小儿推拿天柱骨手法 小儿天柱骨的功效

疏风清热,顺气降逆,发汗止痛。主治发热,感冒等外感风寒表证;呕吐,呃逆等胃气上逆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