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为何婴儿容易发生肠套叠

为何婴儿容易发生肠套叠

肠套叠就是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之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

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气温的改变、食物性质的改变、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如肠炎)、其他发热性疾病等,均可成为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此外,婴儿的肠系膜较大,回盲活动度较大,也是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婴儿发生肠套叠时多突然起病,阵发性哭闹不安,下肢屈曲,双手握拳,面色苍白,呕吐,便血,呈“果酱”样大便。家长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早带患儿到医院急诊。

婴儿肠套叠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2.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饮食改变可能是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之一。出生后4~12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要不要动手术 小儿肠套叠容易复发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复位。复位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疗法,在肠套叠四十八小时之内,全身症状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以采取气钡灌肠的方法复位。那如果是肠套叠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者是有肠坏死、肠穿孔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肠套叠都有一部分病例可以复发,大约5%-8%,灌肠复位比手术复位的复发率高。

肠套叠能治好吗 婴儿肠套叠要住院几天

肠套叠一般需要住院进行复位治疗,一般大部分情况采取气钡灌肠,少部分是手术治疗,如果采取气钡灌肠,气钡灌肠复位成功一般观察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如果没有呕吐、腹胀等情况,有肛管排气,进食后可以考虑出院,但如果是手术治疗,是病情比较严重者,需要住七到十天。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关推荐

宝宝呕吐发烧怎么办

1、肠套叠 当小肠远端被套入小肠近端的管腔里,就会发生肠套叠现象。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在1岁以内的小儿中,特别是天气寒冷时。一旦发生肠套叠,小儿除了剧烈腹痛和哭闹外,还会伴有呕吐和低烧症状。 2、疝气 由于小婴儿的腹壁肌肉很薄弱,过多哭闹时会使腹腔里的组织从脐部突出于腹壁,形成脐疝;或是从男婴的腹股沟下降到阴囊里形成腹股沟疝。一旦肠管嵌入疝囊,小儿就会剧烈地腹痛和哭闹,并发生呕吐现象。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婴儿肠套叠症状及治疗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一腹痛,腹痛为阵发性、规律性发作,表现突然发作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腹痛缓解安静入睡,间歇十到二十分钟又会反复发作;第二呕吐,为早期症状,初为反射性,含有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有胆汁;三血便,为重要的症状,85%左右在发病后六到十二个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四腹部包块,多在右上腹棘肋下,可触及轻微出众的套叠肿块。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在早期一般情况好,无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全身症状恶化,可引起脱水、高热

辅食乱喂可能“毁”掉宝宝肠子

“辅食应该4个月开喂,还是6个月开喂?” “辅食喂养不当,宝宝的肠子也会被毁掉?” 在我们妈咪帮忙团的YY频道上,南京市儿童医院专业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就给家长们在线讲解了关于辅食添加的奥秘。 问题大了!乱加辅食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宝宝好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会导致小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肚子还会胀鼓鼓的,所以经常被妈妈们当成肠胀气。 不过,肠套叠却是比肠胀气要危险得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4-6个月的小宝宝,除了会引起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宝宝还会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便便看起来像果酱一样。如果时间长了,宝宝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

新生儿系胃肠病高发期

6个月大的琪琪最初因哭闹被诊断为肠炎,治疗3天无效。后送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被确诊为肠套叠,无奈切除部分结肠。 27日下午,儿童医院举行胃肠外科医患交流会,专家特别提醒家长,眼下正是肠套叠等新生儿胃肠病多发期,应该特别留意宝宝的哭闹。 “肠套叠是新生儿常见、多发病,但也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儿童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王佚说,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 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该科室几乎每个月都要

如何预防婴儿肠套叠

1、添加辅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食品必须等前一种食品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要5—7天的适应期,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 2、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3—5天适应后增至1/2个,1—2周后增至1个。 3、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喂米汤后给米糊、米粥。从流汁、厚流汁、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进而到固体食物,如从稀饭、稠粥到软饭。 4、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菜汁、细菜泥,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炎热的夏季或婴儿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

怎样才能防止肠套叠复发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消化能力较弱,适应食物的变化能力比较差,而小儿的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相对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样消化系统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遇到刺激,很容易引起腹泻和蠕动功能紊乱,同时抗御疾病的能力也很弱.而小儿的回盲部尚未固定,移动性较大,所以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当肠套叠复位后,如果肠套叠的原因不能解除,很容易复发,有时甚至形成习惯性肠套叠,这也是肠套叠复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肠套叠发生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是肠系膜较松弛或其他肠道的缺陷,外因是消化道功能失调,特别是肠蠕动异常,例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要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要知道什么是小儿肠套叠。其实小儿肠套叠就是指患儿的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的疾病。小儿肠套叠占肠梗阻发病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十五。目前医学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小儿肠套叠,慢性小儿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的小儿肠套叠。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以四个月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比较多见,孩子两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肠套叠的发病逐年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男女发病之比为二比一或是三比一。绝大数小儿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小儿肠套叠比较少见,不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