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饮食无规律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

饮食无规律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

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男性患上了骨质疏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的,因此来说,很多的人都在寻找男性患上骨质疏松的原因的,科研表明,男性不规律的饮食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的一大原因的,这一点是要得到人们的重视的,是极其的重要的。

男性由于工作繁忙,导致男性的饮食无规律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的一大原因的,因此来说,对于男性的饮食问题是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把握的,保持自己的固定饮食对于保证男性的健康的生活是有着极大的意义在的,一定要注意哦。

研究表明,与女人相比,特别是那些患有易饿症的男人,如果饮食不规律的话,更易出现骨质损伤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已发生骨质疏松的男人,一般都是饮食不规律惹的祸。这种骨质损伤的情况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饮食不规律的并发症,实际上,问题还相当严重。

安徒生博士说,据估计,有大约1/6的男人有饮食不规律的不良习惯。很遗憾,很多男人,甚至包括许多医生对饮食不规律的严重后果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安徒生又谈到了关于骨质损伤的治疗问题。他说,治疗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并没有固定的最佳疗法,但是,却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恢复骨骼密度。多摄取钙和维生素d能促进骨骼增长并且能够增加骨骼的抗击强度。

患骨质疏松症的男人应尽量避免在体育活动及其他高强度运动中发生激烈的身体对抗和接触,因为这样极易发生骨折。

研究还发现,饮食不规律男人的雄性荷尔蒙含量通常较低,这也可能影响骨骼密度。目前,安徒生和他的同事正在探索利用荷尔蒙恢复骨骼密度的治疗方法,通过提高雄性激素含量以帮助男人们“骨头硬起来”。

面对现在男性越来越多的人的骨质疏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饮食不规律的位置来看的,其所引起的荷尔蒙下降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的一大核心的原因的,因此来说,避免男性骨质疏松要从保持饮食的合理按时做起,这点尤为关键。

中老年补钙 老人健康补充钙质远离三个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导致男性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哪些

男性在生活中一般扮演者体力劳动者的角色,承担着绝大部分重量、高风险作业的工种,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避免骨质的丢掉,雄激素水平和骨密度值下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雄激素对于成年男性正常性功能是非常有必需的,同样,它对于青年男子骨质密度的获得和老年男子骨质密度的维持也十分重要。男性随着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的危险就会随着增加一倍。所以针对老年人来说,比年轻人更加容易发生骨折现象。现如今,骨折已经导致老年男性死亡的原因的第六名。髋骨骨折的老年男性患者中,约有50%~95%患有男性性腺功能低下症。所以由此可见,男性的雄激素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我们都以为骨骼是非常坚硬的,是固定的,是非常坚固的,但是骨骼其实是一种生长着、活的组织,虽然它外表上看起来十分的坚固,但是骨骼也会有拆除和重建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重建速度不如从前,如果这个时候男性出现骨折就会导致骨骼脆弱。生活中,中老年男性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专家表示:合理地平衡膳食,给您骨骼推陈出新供给足够的原材料;恰当的户外活动,给您骨骼以适合的外力影响,均对骨质密度的保持具有重要的效果。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进行分类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症如何进行分类呢,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简单的骨质加快丢失的表现,骨质易脆而增加老人的的风险,关于女人而言,更年期的女人荷尔蒙削减是加快骨质丢失的原凶,而关于男性而言,雄性激素相同具有保持骨质密度的功用。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我国60岁以上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90.48%,老年男性为60.72%。

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因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致呼吸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

骨质疏松只有老年人才有吗

一些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过程的正常结果。确实,老年人中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相当高,该疾病与增龄密切相关,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那么,人老了都会得骨质疏松症吗?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因此,骨质疏松症是病理性的骨骼疾病,而非正常的生理现象。既然是疾病,就有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

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轻时期(20岁-40岁)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以及与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丢失的速度密切有关。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学者调查表明,居住在欧洲西北部老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要比地中海地区的人高得多;白种人的患病率也比黑种人高。而同样是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可达到男性的3倍。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达到的峰值骨量低于男性,而且绝经后和骨密度相关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因此,并非所有老年人都会得骨质疏松症。在200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30.8%和8.8%,也就是说在50岁以上人群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女性和男性没有骨质疏松症。

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老年女性中,国外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是三分之二,也就意味着仍有三分之一的80岁以上女性没有骨质疏松症。在这些没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女性中,除了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良好的骨骼与她们足量的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适当的锻炼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不酗酒、不饮用碳酸饮料等)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要有正确的认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预防比治疗更现实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儿童开始,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和防止骨量的丢失

男性和女性均在20岁-40岁左右达到最佳骨峰值,之前是储备期,之后均属支出。骨峰值的高低80%左右决定于遗传因素,其余决定于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富含钙的饮食和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建立骨峰值。因此从儿童期开始就应注意进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注重获得足够的光照,同时进行规律的负重运动,如果达到满意的骨峰值,那么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就会减少。

老年人补钙常犯的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事实上,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至10年,男性在65至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30至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

因此,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而要想老来骨头硬朗,35岁之前就要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

误区二:钙补得越多越好

不少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对身体就越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如果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易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误区三: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与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而由某些疾病或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如果不加区分,一律补钙,极易出现并发症。专家称,继发性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专家指出,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通过补充雌激素改善骨质疏松症状,盲目吃钙片收效不大。

专家:食补比药补更安全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量,而且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不会引起血钙过量。

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同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常晒太阳和户外运动,这些都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老年人补钙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认识骨质疏松的六个误区

误区1:用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会得癌。专家提示:对伴有更年期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低剂量、短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进行合理治疗,可改善更年期症状。如无更年期症状则不主张补充雌激素。

误区2: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专家提示:一碗骨头汤含钙量仅约10mg,且其中溶有大量脂肪,而等量牛奶含钙量则为200 mg,靠喝骨头汤防止骨质疏松并不可取。

误区3: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卧床休息,静养能防骨折。专家提示:生命在于运动,骨骼也不例外,运动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阳光下活动,还可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如果长期卧床和静坐,可导致骨骼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

误区4: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专家提示: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但并不是说人人“在劫难逃”。对于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补钙、坚持运动者,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较低,或可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和发病进程。

误区5: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专家提示: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接受正规治疗。成功的药物疗法、脉冲电磁场等物理疗法不仅可延缓骨量丢失,还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误区6: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专家提示: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能等到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对于绝经前期妇女(4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骨密度检查。另外,对于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的患者,更应定期检查骨密度,以防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

男人也会得骨质疏松吗

男人也会得骨质疏松吗?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而且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一下男人也会得骨质疏松吗。

引起男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雄激素缺乏,导致活化的维生素d减少,影响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使造骨原料缺乏。

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许多男子汉的不良习惯大大破坏了他们在骨骼方面相对女性而言的优势。吸烟与饮酒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

骨质疏松是全身性的,但以脊柱、骨盆、股骨、肱骨上端(上臂骨)及桡骨下端(手腕骨)最为突出。

骨质疏松者易发生骨折,最易发生的部位除脊柱压缩性骨折外,就是髋部股骨颈和腕部桡骨远端。目前对骨折疏松的治疗还在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因此男性要加强对骨折疏松的预防,进入中年后,应注意常进行体力活动和体力锻炼,饮食调节,保证补充骨骼的“原材料”供应。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钙量丰富的食物,适度晒太阳,促进体内产生更多的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

中老年人都有骨质疏松症的烦恼。那么对于男性朋友来说,应该怎么应对骨质疏松症方法呢?

男人饮食不规律,其雄性荷尔蒙含量通常较低,这也可能影响骨骼密度,变成“软骨头”。治疗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并没有固定的最佳疗法,但是,却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恢复骨骼密度。多摄取钙和维生素D能促进骨骼增长并且能够增加骨骼的抗击强度。

男人饮食不规律容易得老骨头

研究表明,与女人相比,特别是那些患有易饿症的男人,如果饮食不规律的话,更易出现骨质损伤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已发生骨质疏松的男人,一般都是饮食不规律惹的祸。这种骨质损伤的情况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饮食不规律的并发症,实际上,问题还相当严重。

博士说,据估计,有大约1/6的男人有饮食不规律的不良习惯。很遗憾,很多男人,甚至包括许多医生对饮食不规律的严重后果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又谈到了关于骨质损伤的治疗问题。他说,治疗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并没有固定的最佳疗法,但是,却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恢复骨骼密度。多摄取钙和维生素D能促进骨骼增长并且能够增加骨骼的抗击强度。

饮食不规律男人的雄性荷尔蒙含量通常较低,这也可能影响骨骼密度。目前,安徒生和他的同事正在探索利用荷尔蒙恢复骨骼密度的治疗方法,通过提高雄性激素含量以帮助男人们“骨头硬起来”。

男人不要吃太饱预防患骨质疏松

东京近日发表了一研究成果,指出男性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的遗传因子活动能力降低,增加其患癌的概率。

这项研究以58名男性为对象。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现“每顿都吃得很饱”的人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的细胞发生了变异,失去运动能力。是导致癌变几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调查还发现,平时喝绿茶的人以及常吃卷心菜的人,其细胞活动比较旺盛,不过,为何它们对人体细胞活跃有好处,目前尚未有最后定论。

我们的营养师小组发现,存在于男性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他们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够,而卡路里的摄入量却往往比他们想象的要多。

一是引发胃病。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饱食,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胃部,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每2—3天就要修复一次,一日三餐之外还常吃夜宵,就使胃黏膜得不到修复的机会。

由于让食物长时间滞留胃中,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容易产生胃糜烂、胃溃疡,从而诱发胃癌。

二是畸形发展。营养过剩同样会增加体内各脏器的负担与畸形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等“富贵病”的原因皆为贪吃惹出来的。另外,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多少又与平时饮食量成正比。

男人不要吃太饱预防患骨质疏松,长期饱食就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造成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就经常饱食的人,到了老年,由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即使摄取较多的钙,也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常慢跑者骨密度高

据美国一项研究称,长期慢跑的男性腿骨的密度比不跑步者平均要高5%;比任何运动都不做的男性骨质密度要高8%。即使那些每月只跑步一次的男性,也比不跑步的男性骨密度要大。而每月跑步9次以上的男性,骨密度最大。跑步的作用并不随着次数、强度的增加而一直上升,每月跑步20次以上的男性骨密度和少跑12次的男性差不多。

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院专家也曾做过一组研究,两组研究对象分别是千叶县41名年龄30岁至80岁经常慢跑的会员,以及平时不太爱运动的86名男女。最后发现,慢跑者的椎骨、股关节、腿骨和臂关节等部位的骨骼密度,均比不运动者高40%左右,这种骨骼密度接近二十几岁的骨骼状态。就男性而言,在一周内慢跑距离越长,其骨骼密度越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易骨折的危险因素

众所周知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骨折,但为什么易发生骨折很多人不知道,以下为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骨折的四大危险因素。

一、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较重要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不足、缺乏日照、膳食营养不良等。

二、低骨密度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的降低而增加。当骨密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增大。低骨密度患者有一半发生骨折,主要是由于骨质疏松时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减少,大量骨质丢失,造成骨小梁变细,甚至断裂;骨质疏松化、变薄而易发生骨折,以致正常骨构建受破坏,骨的整体力学强度降低。

三、跌倒

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诱发因素。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骼的脆性增加,通常在轻度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者大多数肢体骨折是由于跌倒造成的,无论男女,肢体骨折危险性与跌倒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

四、年龄及性别

增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8.79%,女性骨折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且随绝经年限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这是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分泌不足,而雌激素具有促进降钙素分泌和抑制破骨细胞刺激成骨细胞作用。因此,雌激素不足时,一方面骨形成小于骨吸收;另一方面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肠钙吸收减少,造成负钙平衡,加重骨质疏松,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

相关推荐

骨质疏松的三大分类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

骨质疏松会带来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会带来什么明显危害? (1)、发病率高是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我国现约有9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骨质疏松发生率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56%,在绝经后妇女发生率更高,约为60%~70%。 (2)、经济负担大也是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在美国骨质疏松治疗费用每年至少上百亿美元,,由于其防治费用及患者对家庭成员的依赖,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3)、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主要为疼痛,身材变矮,骨折。严重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规律,牙齿过早脱落,茶饭不思,痛苦异常。 (4)、

骨质疏松症可能会导致死亡

医师指出,人的骨质是在息中流失的,人在30-35岁的时候骨量开始流失;到了36-49岁的时候,骨量缓慢减少;到50-69岁的时候,骨量则迅速减少;70岁以上的人骨量持续减少。随着骨量的减少,骨质就容易疏松,进而出现骨质疏松症,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据统计,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达1,500,000次,其中发生椎体骨折有700,000多次;发生髋部骨折有300,000多次;发生腕部骨折有200,000多次;发生其他骨折的也有300,000多次。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致残+致死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明显增加

骨质疏松的主要危害

(1)骨折发生率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 (2)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 (3)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声、悄悄的发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50%以上,短期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分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两个型,I 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见于 50 岁绝经前后妇女。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 65 岁以上女性和 70 岁以上男性发生的骨质疏松为Ⅱ型骨质疏松症。

中老年补钙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 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滥补钙可导致肾结石 专家介绍,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吃钙片就能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所以,35岁之前就要打好基础,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许多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

骨质疏松的三大分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

骨质疏松对生命的影响

(1)骨折发生率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百分之十二。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 (2)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非常高。 (3)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声、悄悄的发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一半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

骨质疏松的三大分类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