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确立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确立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1.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家属与社会的治疗压力。我们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资源总是有限的。抢救脑死亡者的医疗资源消耗要比医治普通患者的医疗资源消耗多得多。毫无疑问,脑死亡标准的确立能减少相当数量的医疗花费。确认脑死亡观念和实施脑死亡法,可以适时终止无效的医疗救治,减少无意义的卫生资源消耗,合理使用有限资源。

2.为器官移植开辟广泛的前景。如果在法律上承认脑死亡为人的死亡,那么,医生就可以摘除脑死亡患者的心脏等主要器官,用于器官移植的目的。虽然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器官移植手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心脏器官的特殊性,体内移植医学还不能将从心脏死亡患者体内摘除的心脏器官用于移植受体。如果承认脑死亡,实际上就大大提前了确立死亡的阶段,将心脏仍然可能处于跳动状态的脑死患者宣布为死亡,从而可以摘除跳动的心脏进行移植,而且,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其他器官的存活和新鲜状态也将大大改善。可以说,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将为器官移植开辟广泛的前景。

3.减轻了患者家属等待和无望的痛苦,让患者“死”得有尊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定要经历的,如何看待死亡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要理解死亡,先得认识生命。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只有一次,在价值上,所有的个体生命都同样的宝贵和无价。

脑死亡如何定义

1、对已确诊为脑死亡而借助人工呼吸器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着血液循环的患者,无疑是提拱移植器官的良好来源。奥地利、瑞士、波兰等国法律规定,病人一经诊断为脑死亡,即可取其器官供移植用。[1]

2、对某些心跳骤停的病人,如果脑尚未死亡,就应积极复苏,全力抢救。而对已经判断为脑死亡者中止抢救,无论从伦理上、科学上都是合理的。

3、医生们据此能够精确地判定死亡发生的时间。这对解决可能牵涉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如保险业务、财产继承等)亦有帮助。

确认脑死亡的资格是什么

医生专业

西班牙

1979年,西班牙通过的移植法规定:脑死亡必须由3位与移植工作无关的医师确认,其中1位是神经外科医师或神经病学专科医师。

美国

美国负责判定脑死亡的医生为神经内科或外科医师,并需要两位医师同时在场时进行判定。

英国

英国标准规定:由具有经验的急救中心医生来判断,有疑问时还要与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台湾

台湾标准规定:由二名接受过专门训练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急救中心医生担当, 两人中至少有一人必须是精通脑干机能试验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生,参与器官移植的医生不能诊断脑死亡。

日本

日本厚生省脑死亡研究班标准规定判定脑死亡的医生为:

1、具有丰富的诊断脑死亡经验,但与移植无关;

2、由两人以上完成;

3、两次以上检查时不必由同一医生来进行,但这一医生必须参加过脑死亡的诊断。

医生人数

各国规定确认“脑死亡”所需的医生人数:

巴尔干各国、希腊、波兰、西班牙、意大利:需要3名医生;

法国:需要2名医生;

澳大利亚和芬兰:只需1名医生。

脑死亡和人死亡有什么区别

临床死亡是丧失一切生理机能

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不少国家过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发展为心脏死亡。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自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脑死亡诊断指标以来,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死亡标准,一些国家还制订了相应的脑死亡法,但也有国家采用的是脑死亡和呼吸死亡标准并存方式。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1 心肌梗死定义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 (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 缺血症状;

(2) 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1型: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如冠脉痉挛、心律失常、贫血、呼衰、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疑似为心肌缺血的突发心源性死亡,或怀疑为新发生的ECG缺血变化或新的LBBB的心源性死亡。由于死亡已经发生,患者来不及采集血样进行心肌标志测定。

4型(4a和4b):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其中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1型心梗患者的冠脉内膜是不稳定的,血栓形成是心梗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溶栓、抗栓和抗血小板等积极治疗;2型心梗则没有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氧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4型心肌梗死与PCI相关,现在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4a型心梗定义为PCI过程所致的心肌梗死,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标准是:术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99%参考值上限的5倍,并且有其中之一:心肌缺血症状、新的ECG缺血变化、造影所见血管缺失、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新的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4b型心梗定义为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标准是:冠脉造影或尸检所见有缺血相关血管有血栓形成,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

5型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梗死与CABG有关,患者的肌钙蛋白要超过99%参考值上限10倍,并伴有一下之一:ECG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LBBB、造影证实新的桥(静脉桥或动脉桥)内堵塞、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脑坏死会引起死亡么

如果是左半球坏死有可能导致肢体不可逆性瘫痪,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因为脑坏死脑梗塞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所以必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出现了短暂脑缺血发作时,更应提高警惕,严防发展为脑血栓。严重的脑梗塞引起的局部脑坏死,是可以会引起死亡的。

如何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

对于晚期癌症黄者,临终关怀的原则包括:

a、以舒缓疗护为主的原则。

就是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本着舒缓疗护的原则,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对患者的全面照顾为主,以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临终时的尊严与价值。

b、全方位照护原则。

主要包括对临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与关心,为患者家属提供全天候服务。

c、人道主义原则。

对临终患者提供更多的爱心、同情与理解,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与尊严,这就包括尊重他们选择安乐活的权利,也包括他们选择死亡时安乐状态的权利。

晚期癌症患者基本需求包括维持生命、解除痛苦,直至无痛苦地逝去。临终关怀要在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1、心理治疗与护理

①支持求生心理

晚期癌症患者有强烈的求生希望,因此要尽量维持患者心中的希望,因为希望是晚期肿瘤患者病程中一个重要的让患者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

医护人员应抓住患者这种特有的心理特点,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做好心理诱导,多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意愿,做好生活护理,使其以最佳心态,乐观、愉快的心境对待死亡。

②消除自卑心理,确立生活信念

晚期癌症患者受尽病痛的折磨,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怀和爱抚。他们害怕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希望亲人离开。

因此,我们可以为患者安排单人病房,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满足他们在生命最后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医务人员和家属应协助患者树立一个明确的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并帮助使之实现。

③积极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临终患者运用临终心理“安乐”的心理护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悲观、恐惧等情绪,使患者能安静地接受死亡。

死亡教育在国外一些国家已较为普及,甚至为大、中、小学生开设死亡课程。死亡已被他们普遍接纳,认为死亡是生命循环中有意义的连贯性,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所必然的事情。

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临终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突破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达到让生命“活的庄严,死的尊严”,“生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

只有让患者认识死亡是人生无法抗拒的必然结果,与其痛苦挣扎,不如顺其自然,就会使患者安心,从而消除焦躁、恐惧心理,“安乐”接受死亡。

④用“心”理解患者,满足患者需求

临终患者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未来的恐惧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

医护人员应通过正面引导使患者面对现实,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它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以支持患者、理解患者、体贴患者,控制症状,姑息治疗与全面照护为主。

对晚期癌症患者要实行全天候服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任何时间里,只要临终患者提出需要,医护人员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及时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

2、药物治疗与护理

据统计癌性疼痛在晚期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其发生率为87%。临终患者最痛苦的是疼痛,它可以改变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从而出现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甚至加重病情,因此解决疼痛问题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终前的关怀治疗影响很大。对临终患者应尽量控制疼痛,避免患者在疼痛中死亡。

①药物控制

1986世界卫生 组织(wt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已将临床疼痛治疗列入世界范围内解决肿瘤问题四个重点之一。

按时用药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由于疼痛的消失,使信心增加,得以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②非药物控制

专家们认为这类方法对于40%患者是有效的。医护人员面对癌痛的患者,应寻找各种有效方法,消除患者精神和肉体痛苦,达到临终关怀的目的,提高生活质量。

③重视家属及社会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患者家属、单位、同事的理解和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果家属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并能和医务人员通力合作,就会使临终关怀服务取得满意效果。反之,则会造成服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患者临终生活质量降低。

为此,医务人员一方面要积极为患者治病以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家属进行教育,使他们增强信心,做好配合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无微不至地关心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最大的安慰。事实上,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抗病能力。

④加强生活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 不良,多由情绪因素及肿瘤本身的消耗引起。如不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很快会进入恶病质状态。因此,良好的生活护理在延长患者生存方面非常重要。

⑤饮食护理

临终前患者多缺乏食欲,为保证其营养充分,应了解患者饮食习惯,选择适合患者口味且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⑥皮肤 护理

临终患者由于肌肉无张力,加之体质衰弱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褥疮发生。护理人员应尽量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勤翻身,叩背,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和骨突处,及时更换潮湿被褥,避免褥疮发生。

脑死亡和植物人的区别

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脑死亡是实质意义的死亡。.脑死亡后脑内不再放出电波,但是植物人有脑电波,只是比较弱.脑死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不同国家和学者对脑死亡的定义持不同看法: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欧洲部分国家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如英国有学者认为生命决定于呼吸、循环中枢,所以脑干机能的不可逆转停止才是脑死亡;北欧各国认为是脑循环的不可逆转停止引起脑死亡,故称脑死亡为全脑梗塞。

肝癌晚期临终期具体护理方法

临终关怀,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给患者最温暖的照顾。其中,临终关怀的护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以后要面临的。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因此,工作人员首先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才能坦然地指导病人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珍惜即将结束的生命的价值;同时应和临终病人一起共同面对死亡,将他们的经历视为自己的体验,要有恰当的移情,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和处理一些事情。

什么是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存在,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 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不少国家过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和"呼吸消失"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均无法挽救患者生命。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自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脑死亡判断指标以来,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脑死亡标准,一些国家还制订了相应的脑死亡法,但也有国家采用的是脑死亡和心脏死亡标准并存方式。

由于人工呼吸器能在病人全身其他器官都已衰竭的情况下,继续长时期地维持心肺功能,致使法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接受这样的观点,即病人死亡的标志是起整合作用的脑功能,特别是脑干功能的全部停止.医生若要宣布病人脑死亡,必须要有引起大脑损伤的结构

何为脑死亡性或代谢性病因的证据,而且要排除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的原因,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镇静安眠药、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低温(肛温32℃)、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非酮性高血糖脑病)及休克等。

老人一定要当心猝死这颗“炸弹”

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猝死在讲台上;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籍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性心梗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年仅54岁;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60岁;国外一位着名政治家,在听取汇报时,因情绪激动,15分钟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几小时后去世。

猝死犹如晴天霹雳

迄今为止,猝死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都有。着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国际统一则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3种,而不统称为猝死,以免标准混乱。由于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这里主要谈谈由非外伤性、意外发生的心性死亡,重点为1小时和6小时内死亡的。

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这是指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的自然凋亡。而中年得病,身心煎熬,人财两空的病理死亡常令人惋惜。如果是中年猝死,则犹如晴天霹雳,无论对亲人或对社会都是很大的打击。调查表明:在人生43种“生活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表示最严重),远远超过坐牢(63分);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再增加,真可谓肝肠寸断,确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猝死的研究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直至今天,仍是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考古学发现,长沙马王堆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经解剖,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有95%狭窄,胃内有138颗半甜瓜子,据推断,可能是该贵妇人一次饱餐后发生心性猝死。而现代医学上,第一例有明确病历记载的尸体解剖的心性猝死是英国外科医生亨特,他性情暴躁,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中,因激烈争吵而当场倒地死亡。

脑死亡的定义

截至21世纪初,脑死亡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统一。一般认为:脑死亡即包括脑干在内全脑机能完全、不可逆转地停止,而不管脊髓和心脏机能是否存在。或者定义为:脑死亡是脑细胞广泛、永久地丧失了全部功能,范围涉及大脑、小脑、桥脑和延髓。即发生全脑死亡后,虽心跳尚存,但脑复苏已不可能,个体死亡已经发生且不可避免。

不同国家和学者对脑死亡的定义持不同看法: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欧洲部分国家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如英国有学者认为生命决定于呼吸、循环中枢,所以脑干机能的不可逆转停止才是脑死亡;北欧各国认为是脑循环的不可逆转停止引起脑死亡,故称脑死亡为全脑梗塞。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目前我国已将血压升高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的标准统一,即3次检查核实后,按血压值的高低分为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和诊断高血压。

(1)正常血压:收缩压在18.7kpa(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12.0kpa(90mmhg)或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应视为正常血压。

(2)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8.8~21.2kpa(141~159mmhg)和舒张压在12.1~12.5kpa(91 ~95mmhg)之间者为是。

(3)确诊高血压:收缩压达到或超过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12.7kpa(95mmhg)者为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血压正常与否是人为划的界限,它会随着对血压的进一步认识而不同。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增高的趋势,不同的年龄组其数值是不同的,尤以收缩压更明显。而现在有资料表明,无论处于哪个年龄组,收缩压超过21.3kpa都会增加脑卒中、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和死亡率。21.3kpa的收缩压是个危险的标志,因此,将21.3kpa作为确诊高血压的界点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目前还有资料显示,降低高血压死亡率,但是却对心肌梗塞的发生和死亡影响较小,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降压程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当舒张压降至10 .7kpa(80mmhg)以下,才可能减少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发生和死亡。可见,现在的血压值仍然可能偏高。当然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和试验进行验证,以便确定更合理、更全面的血压界点和肯定正常血压界点的实际意义。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哈佛标准

在1968年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自发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平坦)。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但需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国际组织标准

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规定死亡标准为:

1、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

2、完全没有反射和肌张力;

3、停止自主呼吸;

4、动脉压陡降;

5、脑电图平直。

其基本内容是哈佛标准。

中国标准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诊断标准: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儿童脑死亡标准

儿童脑死亡诊断更应慎重,可参考以下几条:

1、昏迷和呼吸停止同时存在;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眼球固定,呼吸活动完全停止;

3、以上检查结果恒定无变化。

其他标准

除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脑死亡诊断标准外,有近30个国家立法通过了脑死亡标准,虽然各国在判定脑死亡的标准上争议很大,其中许多国家还是采用“哈佛标准”或与其相近的标准。

相关推荐

死亡

对于死亡率的问题你一定要重视,你提到死亡率为你解答如下。你好,晚期癌症患者大多体质虚弱,不能耐受放化疗,可以服用中草药,根据病情的不断变化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祛邪,改善部供血,缓解头痛等症状,抑制肿瘤继续生长扩散. 这要看患癌的时期,如果早期的话,通过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生存期就会比较长,治疗时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针对瘤的中药“六面三维靶向消瘤法”,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病证、病理类型、病位的不同来制定治疗方案,做到个体化的治疗。中药治疗,对人体安全无毒,能从整体上调节患者身体状态

为什么瞳孔放大死亡标准之一

瞳孔眼球前部由虹膜围绕而成的小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用来调节进光量,光线亮时瞳孔缩小,光线暗时瞳孔放大,放大和缩小依赖于虹膜内的肌肉收缩。虹膜内有环绕瞳孔的瞳孔括约肌,负责缩小瞳孔;还有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负责放大瞳孔。我们看到的瞳孔都白天看到的,光线比较亮,所以我们看到的瞳孔一般都比较小,由于瞳孔括约肌起一直在收缩着,实际上在黑暗处瞳孔非常大的,甚至比死人还要大,不过我们一般看不清罢了。人死后肌肉松弛,收缩着的瞳孔括约肌就自然伸展开了,所以看上去瞳孔就散大了,瞳孔散大人死后早期尸体现象“肌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诅咒 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诅咒还宣泄?自我欺骗还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

死亡能复活

如果真能修复死亡者的中枢神经——大和脊髓,同时还能让全身的周围神经也恢复功能,也就意味着真的可以让死亡者“起死回生”。但死亡者如果恢复了大功能,无论作为局部的已经死亡的神经细胞,还作为产生意识的大白质和灰质的所有功能能否全面恢复?如果,他们的大功能和思维否与之前一模一样? 据《科学美国人》报道,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神经学家阿里安·刘易斯发文对此进行驳斥,称这种试验几乎就骗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而且给了亲属残忍、虚假的希望。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也表示,一旦“死亡”被准确判定

中国人的肥胖标准

在近日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中国人的肥胖标准有了重新定义:当体质指数(BMI)大于24时为超重,大于28时为肥胖。 体质指数(BMI)判断肥胖最常用的标准,即将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本次对中国人肥胖的定义在汇集了13个大型调查数据(覆盖了我国大陆21个省市和台湾的24万余人群)以及4个前瞻性调查数据(随访时间长达4.7年?15年,共约6.2万人)的基础上制定的。 研讨会上,专家们针对不同的体质指数、腰围切点与心血管病(包括

老人应该如何保证心理健康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

溢血会出现死亡吗?

1正由于溢血的发病快,危害大,致死率高,患者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也不要常常喝咖啡,红牛等强行使得精神亢奋,早睡早起,比什么治疗都好。 2溢血的病人最忌讳吃辛辣,油炸,高盐的食物,浓茶,咖啡等也要适当避免,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补充水分和蛋白质,适当的粗谷物等都对身体有好处,降低溢血的发病率。 3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以降低溢血的发病率,如瑜伽,晨跑,登山,骑车等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部血管的压力,如果你不放心,还可以去医院做个检查。

溺水多久会死亡 溺水死亡的表现

溺死伤员往往呈昏迷状态,全身浮肿、紫绀、面部肿胀、双目充血、鼻和口腔充满血性泡沫、泥沙等异物、肢体湿冷、手足掌皮肤皱缩苍白、四肢肌张力增加或减少、瞳孔散大。

溢血会出现死亡

出血又称溢血,指非外伤性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出血。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出血性血肿(或血块)可割裂、压迫附近组织,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运动、感觉、记忆、语言、精神活动等)而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出血量大时引起颅内压升高、组织移位元甚至疝。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了解酒精肝死亡率预测指标

研究人员在英格兰伯明翰举行的BSG会议上宣称,某些指标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急性酒精肝患者的死亡率。格拉斯哥的Forrest博士称,修订Maddrey判别函数(DF)可用于判断急性酒精肝(AAH)患者的预后。但,计算时需要将血清胆红素的单位从mg/dl转换为μmol/l,还需校正凝血酶原时间(PT)的延长。因此,DF难以用于临床。为此,研究人员收集了256例酒精肝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利用逐步逻辑回归,判断与死亡率相关的指标。 研究人员确定了与短期(28天)死亡率相关的多项第一天指标,其中包括血尿素、血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