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脘怎么找 中脘艾灸操作手法

中脘怎么找 中脘艾灸操作手法

将艾条燃着一端,在中脘穴上熏灸,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作为保健可隔日或3日1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钟,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肠炎等一切肠胃病症,以及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配伍艾灸疗法

1.配百会,足三里,神门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脏躁。

2.配膻中,天突,丰隆,有宽胸理气的作用,主治哮喘。

3.配梁丘,下巨虚,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急性肠胃炎。

4.配阳池穴,胞门穴,子户穴,有补肾养经,理气止痛的作用,治疗腰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

5.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有升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胃下垂。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期间艾灸配穴会有不同效果

艾灸穴位: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示例:受灸者仰卧,注意关好门窗防止受凉,掀开腹部衣物充分暴露穴位后,持点燃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以受者觉得温热舒服、微有热痛感为度,由上至下,每穴灸3~5分钟,由上至下,依次灸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穴位: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艾灸穴位: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

中风艾灸哪里

艾灸治疗中风的效果

艾为温辛,阳热之药,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点燃后,热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治疗中风能够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能够激发人体正气,醒脑开窍,急救固脱,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消瘀散结。

中风艾灸的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不断吹火,助艾火尽快燃尽,艾热迅速传入体内,不待燃至皮肉便扫除,火力壮而短促,灸后不按施灸部位,使体内蕴热之邪随艾火之热迅速发散,起到消散的目的。

中风艾灸取穴治疗

中经络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

操作方法:艾条直接灸疗3-5壮。病久者用平补平泻法,有滋阴熄风,化痰通络之功。

中脏腑

脱证取穴: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隔盐灸,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 急灸3-5壮。有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之功。

闭证取穴:水沟(捏按),合谷,劳宫,太冲,涌泉,丰隆。

操作方法:用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急灸3-5壮急救,可起清热化痰,熄风开窍之功。

中风后遗症艾灸手法

方一:

取穴:主穴取曲池,外关,肩髃,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昆仑,解溪;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语言不利者加哑门,廉泉;口眼歪斜者加阳白,下关,地仓,颊车,内庭等穴。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5-7穴,每穴灸20-30分钟,日灸1次,1周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次选用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大,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取穴: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方三:

取穴:环跳(双穴),阳陵泉(双穴 ),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痛风用艾条为什么更痛 痛风艾灸方法

1.取一段艾条,固定于艾灸盒顶盖上,点燃艾条一端,放于艾灸盒内,将艾灸盒放于大椎穴上灸10~ 15分钟,至患者感觉局部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烫为度。

将燃着的一个艾灸盒放于中脘穴上灸10~ 15分钟,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为度。

将艾条-端点燃,找到一-侧足三里穴、商丘穴,用温和灸法分别灸10~ 15分钟,对侧以同样的方法操作。

反胃可以艾灸吗

反胃可以艾灸。

反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表现过程是先恶,然后干呕,最终呕吐,也有光呕不吐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从而缓解反胃症状。

反胃艾灸治疗方法

治则:温运脾胃,和胃降逆。

艾灸处方:胃俞,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肾俞。

取穴方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肾俞,关元益气温肾壮阳。

操作手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

2.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取2-4个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艾灸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位于胸腹正中,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艾灸中脘,可以通过深部经络的传感,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强化新陈代谢,协调脏腑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调理肠胃,还能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气量。

小儿厌食怎么艾灸

小儿厌食艾灸部位

治则:和胃健脾,疏肝理气,促进运化,提高食欲。

取穴:

中脘: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腹部正中线脐上3寸。

梁门:中脘穴旁开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肝胆脾胃夹脊穴:背部第9胸椎至第12胸椎旁开5分。

取穴解析

中脘,建里,梁门疏调脘腹经气,以助胃纳和脾之运化;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和胃健脾,补养气血;肝胆脾胃夹脊穴直接刺激支配肝胆脾胃的脊神经根,提高消化功能。

操作手法

诸穴均可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2-3日。

注意:小儿皮肤娇嫩,切忌烧伤皮肤,若能配合捏脊疗法,则疗效更好。

胸口疼按摩哪里

按压檀中穴

檀中穴部位:该穴位位于胸部以下,人体正中线上,与第四肋间相平,和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几乎重合。

操作手法:可用揉法也可用推法,效果相当,如果用揉法,则常用中指指端揉按50-100次,如果是用推法则以双手拇指指腹从该穴位向外推,力道适中,当所推部位有酸痛感时即可。

功效:该穴紧连胸部,是人体极为重要的穴位,按摩该部位,不仅能治疗胸口疼痛,还可治疗腹部疼痛、心悸、咳嗽等疾病。

推揉内关穴

内关穴部位:该穴位属于心包经络,在手臂内侧,虚握拳时,该手无名指、食指、中指对齐腕横纹,此时食指下点的地方就是内关穴。

操作手法:以拇指指尖按揉内关穴,左右两侧可交替进行,有酸痛感即可停止,该穴位在手上,推揉起来极为方便。

功效:推揉该穴位能通络止痛,防治胸痛、胃痛、心绞痛等症,治疗的范围之广,在其他穴位中极为少见。

揉按中脘穴

中脘穴部位:在胸骨结束处(沿着胸骨向下找),可见肋骨分叉,在吃出到肚脐中点,那边是中脘穴。

操作手法:一般分为点揉法和掌揉法,点揉时以双手中指、食指,四根手指并拢用力点至中脘穴,力度在身体承受范围内即可,一般可点揉10分钟作用;掌揉时,则以掌心按揉该穴位。

功效:胸口痛有可能是胃脘不适引起的,而中脘穴主管胃部,对于上腹部、胸部疼痛有缓解的作用。

推粱门穴

粱门穴部位:该穴位在上腹部,当脐中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操作手法:双掌重叠,放于腹部,从右肋弓至左肋弓再至肚脐,而后返回,来回各2分钟作用。

功效:能缓解胃病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胸口疼痛症状,配合中脘、足三里效果更佳。

女人秋天要暖养艾灸扶阳效果佳

1、暖子宫,艾灸腰腹

腰腹部是女人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怕冷的部位。腰腹部积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和盆腔,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暖子宫。在艾灸中,背部的命门穴是艾灸的主要穴位,这个穴位中藏有命门之火,是人的先天之火,只有命门之火旺盛,肾脏温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暖子宫穴位:命门、八髎、关元和归来。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这四个穴位,肢体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躯干穴位艾灸30到40分钟。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2、暖肠胃,艾灸胃脘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可见其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所有的穴位中,中脘穴是温胃的常用穴,它的效果最好,是去胃寒的首选。

暖肠胃穴位:胃俞、中脘、神阙和足三里。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四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其中主要艾灸中脘穴。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以上就是艾灸“暖养”的关键穴位介绍,如果你也时常感觉体虚,不妨试试艾灸一下,对身体很有帮助的。

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借助几个方法进行“暖养”,来看看下面的小贴士吧。

暖全身,要泡脚

俗话说的好:“寒从足下生”。要想彻底摆脱体内寒气,还得从足部下手。除了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以外,泡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据说,我们的足部,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0%。所以,睡前泡泡脚,是温补阳气的最佳选择。

艾灸中脘的神奇功效 艾灸中脘的功效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任脉之上,它是胃之募穴,也就是胃之精气反应至胸腹的特殊穴位,艾灸该穴位具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通腑降气之功效。艾灸该穴位能够治疗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泄泻等症。具体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推荐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1、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

按摩5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我们都知道,脾胃直接关乎到我们的营养吸收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脾胃不好的话,就没有办法吸收一样,身体健康也就成了问题了。因此我们如果脾胃虚弱了,一定要调理好。今天小编教大家用按摩来调理脾胃。那么大家知道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吗?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1、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7-9壮,或温和灸15-20分钟。 功能: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主治:腹痛肠鸣,食物不化,呕吐反胃。

调理阳虚体质该怎么按摩

1、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

胆囊炎艾灸哪里

胆囊炎艾灸穴位 日月:乳头直下3个肋间隙,即第7肋间隙。 期门:乳头直下2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 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 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的压痛点。 取穴解析 治则:疏利肝胆,消炎镇痛。 解析:日月,期门分属胆,肝二经,均位于胁肋部位,从局部疏调肝,胆之气;胆俞,肝俞配日月,期门为专治肝胆病症的前后配穴法;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病症的第一要穴;胆囊穴位专治胆腑病症的新穴,解痉镇痛。 艾灸操作手法 常规灸法

胃疼艾灸3大养生穴位止痛效果强大

由于人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时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毛病。胃痛怎么办?中医认为,胃痛患者,艾灸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等3大养生穴位,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的方法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中脘穴位释义

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该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按摩5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1、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

脾胃虚弱中医调理方法

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