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鱼的介绍

黄鱼的介绍

黄鱼,有大小黄鱼之分,又名黄花鱼。属鱼纲、石首鱼科。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义名“石首鱼”。大黄鱼又称大鲜、大黄花、桂花黄鱼。小黄鱼又称小鲜、小黄花、小黄瓜鱼。黄鱼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以我国舟山渔场产大黄鱼最出名。

是没有鳞的海鱼。它的形状像鲟鱼,色灰白,它的背部有三行骨甲,鼻上长有胡须,它的嘴靠近颔下,尾部有分叉。它生长在深水处。肉: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罗非鱼介绍

罗非鱼(Tilapia),俗称非洲鲫鱼,隶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亦称丽鲷科,丽鲷属)。该属原产于非洲,有600多种,目前被养殖的有15种。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

罗非鱼(Tilapia)为一种中小形鱼。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原产于非洲,属于慈鲷科之热带鱼类,和鲈鱼相似。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可以存活于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鱼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小黄鱼的介绍

黄鱼有大小黄鱼之分,二者和带鱼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海产。小黄鱼体小而鳞片大,嘴尖,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如青岛、烟台、渤海湾、辽东湾和东海,如青岛、烟台、渤海湾、辽东湾和舟山群岛等渔场,以青岛产的数量最多,产期在3~5月和9~12月。

小黄鱼体长而扁侧,呈柳叶形,嘴尖,头内有耳石,背部灰褐色,腹两侧为黄色,鳞片中等大小,背鳍较长,中间有起伏,尾鳍双截形。小黄鱼肉嫩且多,肉呈蒜瓣状,刺少,味鲜美。大小黄鱼的主要区别是:大黄鱼的鳞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大黄鱼的尾柄较长而小黄色尾柄较短;大黄鱼臀鳍第二鳍棘等于或大于眼径,而小黄鱼则小于眼径;大黄鱼骸部具4个不明显的小孔,小黄鱼具6个小孔;大黄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金线鱼介绍

体延长,倒扁,背腹缘皆钝圆,一般体长19~31厘米、体重50~150克、吻钝尖,口稍倾斜,上颌前端有五颗较大的圆锥形齿,上下颌两侧皆有细小的圆锥齿.体被薄栉鳞、全体呈深红色,腹部较淡,体两侧有6条明显的黄色纵带、背鳍长;尾鳍叉形,其上叶末端延长成丝状。背鳍及尾鳍上缘为黄色,背鳍中下部有一条黄色纵带,臀鳍中部有2条黄色纵带。

资源量 分布于云南三个湖泊的金线鱼以滇池最多, 自70年代起由于污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沿岸居民和工厂从地下水出口洞穴内抽取地下水,且砌石为池,使洞口与滇池的通道隔断,破坏了金线鱼的洄游产卵环境, 现在滇池的金线鱼已基本绝迹。抚仙湖和阳宗海的生态环境无多大变化。

生活习性 温水性高原湖泊特有小型名贵鱼类。 生活于18~220公尺海域,喜栖息于沙泥底质地区。肉食性,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繁殖期在5~6月。

保护措施 今后在抚仙湖和宗阳海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金线鱼这一物种不至于在我国云贵高原湖泊绝迹。

鲍鱼介绍

鲍鱼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单壳软体动物,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四大海味之首。

鲍鱼(Abalone),同鱼类毫无关系,倒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据考证:盾鱼,因鲍叔牙爱吃,而被称为鲍鱼,形状有的像人的耳朵。螺旋部只留有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的边缘有9个孔,海水从这里流进,排出,连鲍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壳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块,内面呈现青、绿、红、蓝等色交相辉映的珍珠光泽。鲜鲍经过去壳、盐渍一段时间,然后煮熟,除去内脏,晒干成干品。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鲍、参、翅、肚",都是珍贵的海味,而鲍鱼列在海参、鱼翅、鱼肚之首。全世界约有90种鲍,它们的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我国渤海海湾产的叫皱纹盘鲍,个体较大;东南沿海产的叫杂色鲍,个体较小;西沙群岛产的半纹鲍、羊鲍,是著名食用鲍。由于天然产量很少,因此价格昂贵。现在,世界上产鲍的国家都在发展人工养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杂色鲍苗,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石斑鱼介绍

石斑鱼(Epinephelussp.)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石斑鱼烧芋艿,原本是嵊泗渔区一道家常菜,如今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珍贵菜。

黄花鱼的介绍

黄花鱼,Larimichthys (D. S. Jordan et Starks, 1905),又名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属黄鱼的统称。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

黄花鱼分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黄鱼(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别为我国四大海洋业品种之一。大黄鱼也叫大先、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小黄鱼也叫梅子、梅鱼、小王鱼、小先、小春鱼、小黄瓜鱼、厚鳞仔、花鱼。都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1] 。

黄鱼曾是中国重要经济鱼之一,为中国特有的地方性种类,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至南海雷州半岛以东。该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生殖季节有春、秋两季,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作为名贵经济鱼类,大黄鱼长期来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因过度捕捞,资源破坏严重。

鳓鱼介绍

鳓鱼也称作力鱼或肋鱼,属鲱科,体呈椭圆形,侧扁,腹部边缘尖削,有如锯齿状的棱鳞,身披圆鳞,无侧线,背鳍和腹鳍均短小,尾鳍呈深叉形,体侧为银白色,背部黄绿色,背鳍和尾鳍淡黄色,一般体长40厘米,体重50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49厘米,重1公斤左右,鳓鱼为近海洄游中上层鱼类,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其洄游季节性较强,游泳迅速,对温度的反应敏感,在水温低时,它们都在近海水域栖息,当水温升高则靠近沿岸活动,每逢春、夏季,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到河口沿海产卵。

黄颡鱼的介绍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黄颡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岔尾黄颡、盎塘黄颡、中间黄颡、细黄颡、江黄颡、光泽黄颡等。

黄颡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

小黄鱼的介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又名小黄花鱼,脊椎动物,硬骨鱼纲,石首鱼科,又名:小鲜、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春色、金龙、厚鳞仔,也叫“黄花鱼”、“小黄花”。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5-6行鳞,金黄色。椎骨28~30块。耳石较大。体长约20余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cm。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栖息于泥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产卵场在沿岸海区水深10~25米,越冬场一般为40~80米,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时上升,黎明下降,白昼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主要以糠虾、毛虾及小型鱼类为食,秋末返回深海。鳔能发声。中国产于东海、黄海、渤海,朝鲜半岛西海岸也有分布。为中国重要经济鱼类。供鲜食或制成咸干品;鳔可制鱼鳔胶;精巢可制鱼精蛋白[1] 。

黄颡鱼的介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黄颡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岔尾黄颡、盎塘黄颡、中间黄颡、细黄颡、江黄颡、光泽黄颡等。

黄颡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

相关推荐

鱼胶的介绍

鱼胶即鱼鳔(辅助呼吸器官)的干制品,富胶质,故名鱼胶,也称鱼肚、花胶。鱼胶与燕窝、鱼翅齐名,是“八珍”之一,素有“海洋人参”之誉。 鱼胶主要成分为高级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钙、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含量高达84.2%,脂肪仅为0.2%,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是人体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且易于吸收和利用。 一种功能性鱼蛋白,外观上,新鱼胶较白身而透明,旧鱼胶则趋於深黄,而且皱皮,布满裂纹。食味方面,新鱼胶口感黏腻,旧鱼胶则全无黏性,且煲起变得很厚,甚至超过一厘米,有如吃松糕般,为白色粉粒。

鱼的介绍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已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带鱼的介绍

带鱼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 带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带鱼腹部有游离的小刺,游动时不用鳍划水,通过摆动身躯来向上游动。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小型鱼类。洄游性鱼类。 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食。有昼夜垂直移动

鲤鱼的介绍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

鱿鱼的介绍

枪乌贼目(Teuthoidea)多种海生10腕头足类软体动物的统称。中国出产的鱿鱼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等国出产的不同,在分类学上叫做枪乌贼。它的头和躯干都很狭长,尤其是躯干部末端很尖,形状很象标枪的枪头,而且在海里行动非常迅速,所以叫枪乌贼。游泳迅速,亦可在海洋中漂浮。长约1.5公分~20公尺(0.75吋~65呎,包括触手)以上。体躯椭圆形,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 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尖端有4行吸盘,内有角质环。体表为坚韧而柔软的外套膜,内埋有骨质内壳,眼几乎与人眼一样复杂,位于头部两侧。多

鲟鱼的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其中,中华鲟是中国特产的珍贵鱼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

黑鱼的介绍

黑鱼,是乌鳢[lǐ]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 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与石蜜、蜂子、蜜蜡(蜂胶)、牡蛎、龟甲、桑蜱蛸、海蛤、文蛤、鲤鱼等列为虫鱼上品。

鲻鱼的介绍

鲻鱼(Mugilcephalus),鲻形目,鲻科。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湟鱼的介绍

【性质】温 【五味】甘 【热量】100.00大卡(418千焦)/100克 【功效】其他功效 【湟鱼是什么】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以其鲜嫩味美而著称高原。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 湟鱼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青海... 【适宜疾病】 虚寒泄泻 虚寒呕吐 虚寒咳嗽 小肠虚寒 【适宜症状】 脾胃虚寒

鳜鱼的介绍

鳜鱼又名熬花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鳜鱼的售价几乎是鲤鱼的两倍。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 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鳜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