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如何帮助留守儿童

问题最严重,也是产生其它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调节留守生学习心理,有效地排除留守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教育和转化留守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班共50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20名,他们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例如: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个。上一年级时父母闹离婚,双方都想要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中,张杨变得更加孤僻,整天沉默寡言,无心学习,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孙文青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父亲,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两位老人只注重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很少注意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在农村,像这样的留守儿童还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作为班主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

1、用“爱”弥补留守生情感的缺失,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许多留守生,特别是女生,感情细腻,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问候,就是消除他们心灵阴郁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心理我们要对留守儿童高度重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既要教他们成才,更要教他们做人。多开展活动,让留守生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要主动关心爱护留守生的学习、生活,定期向家庭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健康成长。

2、多和留守生“促膝谈心”健全他们的性格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他们,但他们又对父母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监护人,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基础上,和他们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

3、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

由于留守生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留守生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有的留守生处境困难,亲戚就加倍的爱他,每次在吃和穿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在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孩子,渐渐得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带到了班级,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找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意义上的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对他们犯的错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加以约束管教,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4、用心辅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自信心

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学习无从监督和辅导。有的我留守生学习困难,监护人又由于家庭负担过重,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没有闲暇顾及的留守生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教会他们学习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如今社会上的留守孩子很多,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爱护,这件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更多的亲人都在注视着他们,关心着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爱

对留守儿童来说 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其实城里的孩子已经幸福很多,农村问题很严重。”孙绵绵说。

距离嵩县县城15公里、藏在深山里的纸房乡草庙村,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因为这里的一位老师韩延昭因长期关注留守儿童,被大家称为“留守阿舅”。

2011年,《河南商报》曾报道,这里一个10岁女孩在深山里独守一个家,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在电话另一头。

如今,韩延昭说,这个小姑娘已经上中学了,现在住校,终于不用一个人住了,但是她的弟弟在姥姥家依然远离父母。

“留守家庭在农村太普遍了。”韩延昭说,就算村里有些孩子被父母接到身边,也大都是被托管到学校或幼儿园,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有哪些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怎么呵护孩子那颗敏感的心

培训教师,用隐形无痕的方式传递爱

“幼儿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该深刻认识到,留守幼儿需要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衣服,更需要亲情的关注和心灵的呵护。”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冬兰说。

过去几年来,王冬兰一直关注着教师如何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没有对心灵的疼爱是残缺的爱,而探究留守幼儿心理秘密、关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科学的。”王冬兰认为,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培养和培训,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上和孩子有较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与祖辈和其他监护人相比,有突出的专业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努力,把关爱以科学的途径送到孩子们的心田。

在参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过程中,王惠然发现,发挥幼儿园教育干预与补偿作用,以幼儿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家长和社会,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我们持续地培训教师,帮助教师以亲情图书角、10个教学活动、集体生日会、亲情家书以及拓展性活动等,持续地支持和帮助留守幼儿与家长。”

王惠然在接触留守幼儿时深深感到,“留守儿童”对他们来说是敏感词汇,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我们的共识是,补偿、促进、不作秀、不伤害,力求不当众强化这个群体的留守弱势,以免造成家长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尽量在隐形、无痕的活动中传达关爱和帮助。”

多方合力,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

在王冬兰看来,留守幼儿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主要还是社会问题,依赖教育能解决的不是很多。“教师的关爱只是一方面,促进孩子心理真正发生变化的,还是源自家庭中父母态度的变化。”

“关爱和保护留守幼儿是‘咱们’共同的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因为‘他们’的今天如何,关乎‘咱们’的明天。”王冬兰说,留守幼儿的援助体系建立是政府的职责,但更多的是要强化父母监护责任,有条件的幼儿园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外出务工的情况,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同时组建家长委员会,遴选热心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引导留守幼儿家长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和关爱。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包括联系档案、关爱档案和个案档案等,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定期分析,准确把握留守幼儿的成长脉搏,有针对性地实施关爱。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幼儿的问题,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这就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乃至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来做留守幼儿的掌灯人,为留守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徐宇说。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2、农村儿童性教育严重的让步乱象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遇到普遍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在接受到家庭性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心理健康成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使得使得整个社会在追求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首选要改变整个社会“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怎么让父母、学校和社会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而不是任何一方互相推让,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三方有效沟通和配合才能让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农村教育发展上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给孩子们的的生活跟其他的身体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家长们的重视了。

关注留守儿童性教育

近期,留守儿童性侵报道频频曝光。“河南教师性侵10余小学生续: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遭性侵 留守儿童近四成”、“农村留守女童频遭性侵 12岁女孩怀孕4个月”、“调查称儿童性侵案中47.5%受害者为留守儿童”……让人们再次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目前我国约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在农村大多跟随年老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委托监护人生活。由于身体、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委托监护人不能尽到充分的监护义务,使未成年人缺乏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得不到足够的性教育和性保护,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留守儿童正生活在魔爪之下。

由于家长监护不到位导致儿童遭受性侵害,此类案件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使未成年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加强安全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做好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防范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彭晓辉教授认为,除了学校承担教育责任之外,基层计生部门也应发挥作用。“现在很多地方计生干部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抓超生转换到保护女性上来了。对留守女童的性教育、对农村妇女的性安全教育,需要计生部门承担起这个责任。毕竟,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多,影响力大。”我国传统的儿童养育观念到了亟需改变的时候。除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养育儿童的责任。

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原因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注留守儿童的三缺失现象

这些孩子中,有87.4% 与祖辈生活,10.1%被寄养在亲友家中,2.5%自己照顾自己,媒体称这类儿童为“留守儿童。”庞大的群体和频发的事故,都在暴露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三大“缺失”——安全缺失、亲情缺失、教养缺失。

案例一:

幼儿被绑架折射留守儿童安全缺失

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5岁的男孩小杰在放学途中被一赌徒绑架,经过当地警方的全力侦查,8天后,小杰最终逃过“生死劫”。

据了解,小杰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收入颇丰,小杰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没想到却成为同村赌徒绑架讹钱的目标。

解决留守儿童安全缺失的教育方案:

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应该由其父母和托管人(祖辈或亲友)共同承担。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接触,更不要轻易对外讲述自己家的经济情况。

教育孩子牢记自家电话和当地的报警电话,一旦遭遇危险,机智求救。

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孩子独自在家时,切勿对陌生人开门。

尽量结伴而行,切忌单独在偏僻、行人稀少的地方逗留。

由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托管人承担的安全教育义务主要包括:

做好孩子防雷击、防触电、防溺水的教育,避免危险。

定期与孩子交谈,以便发现孩子遭遇不法侵害的苗头,当孩子在外面遭受敲诈勒索等的不法侵害时,要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来取得协助,使孩子免受伤害。

注意年幼女童的性安全教育,及早告诉5~9岁的女孩哪些举动是年长异性对她的伤害,要设法躲开并及时告诉家人,一旦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托管人一定要及早报警。

案例二:

“不适慈母”反映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何灿是湖南省江镇的留守儿童,8年前,何灿的父母去了深圳做生意,何灿一直寄养在外婆家。妈妈回外婆家过年时,何灿躲在门后死活不肯开门,大嚷着:“外婆快来,有坏人来了。”何灿现在学习成绩优秀、勤快乖巧,但对父母非常陌生,时常流露出对父母只顾在外赚钱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埋怨。

什么是城市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或工作繁忙,以致于要么与保姆为伴,要么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抚育下成长,要么小小年纪就寄宿在学校或者其他一些辅导机构,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城市儿童,就是所谓的城市留守儿童。

与农村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他们有的用着最新款的手机,有的有着数不清的高级玩具、多得吓人的零花钱,有的上最贵的补习班,但他们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缺乏心灵的关爱。

相关推荐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陪伴。 然而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变得好些了,可以他们的成长由于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或伤人的新闻时有发生,所以说千万不要忽视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

女孩心理问题多过男孩

余金龙表示,从其历年接诊的单亲家庭案例来看,小时父母离异的孩子,常会产生心理问题,如自信心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疑心重,控制欲强,过度迁就满足对方,致使双方争吵不断。“这是一种潜意识种下的‘心结’,这个结长大后会时时作怪,面临婚姻时女孩心理问题多过男孩。” 余金龙表示,其实单亲家庭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单亲两代彼此相依为命,在情感上很依赖对方,“个人空间互相融入太多,就容易产生过多干预,尤其是子女找对象的时候。因此最好在孩子长大后,渐渐让彼此界限清晰化,否则易致子女伴侣不满与反感,为小家庭埋下情感隐患。”1

小孩减肥方法小妙招 早晚测量体重

每天让孩子自己测量体重,记录下来能随时随地谨惕孩子减肥,并提高孩子的毅力及信心。家长切忌用讽刺的口吻,使用“激将法”减肥,以免造成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向亲戚朋友“宣告”帮助实施减肥的决心,也要小孩告诉他的朋友他要减肥,凭借外界的压力增强减肥的决心。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性格上的变化。有些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家长会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了,什么事都不操心,变得心事重重的,变得敏感的,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有些报复的心理。这是属于性格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孩子有些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或者有的孩子暴饮暴食。最明显

​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

研究数据触目惊心 儿童与青少年也要警惕抑郁症 如果你对儿童、青少年与抑郁症关系的现状还不甚了解,下面一些调查数据或许能更为直观的说明一些问题: 1.有关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发病率约0.3%,小学儿童约为2%,青少年约为5%~10%,抑郁症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2.日本曾调查过东京公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接受调查的163所学校中,有近一半以上受访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3年中有过自杀倾向。 3.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导致10岁到19岁青少年生病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 4.抑郁症的发病大部分在青

脑瘫儿童为什么会行为异常

儿童在生理上存在疾患的特殊性,可能是引父母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家庭和睦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谐的家庭往往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怀,儿童出现行为异常的发生率较低,反之儿童出现异常的可能性会明显增高,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与关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脑瘫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能力差、任性娇气、依赖性强、哭闹、破坏东西等, 若未得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将明显增多。调查中发现女孩肥胖的比例较高,提示对脑瘫儿童也应注意合理的喂养。脑瘫儿童总分异常发生率为6.52%,要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不宜忽视

多渠道宣传我们可以在教室、寝室、厕所的墙壁上钉上青春期性知识的镜框挂图,并且定期在宣传栏里展出各种材料。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读书活动,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性知识的书籍。这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了。 班主任当妈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班主任应尽量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适时地讲授有关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知识。我们可以尝试把男、女学生分开,由男教师或女教师分班上课。另外,班主任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外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要在活动中纠正学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

儿童营养过剩有什么危害

1体重超标。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肥胖病史越长,各种代谢障碍就越严重,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2营养过剩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性早熟可能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盲目进补、过量摄入激素有关。在生理上,可能会导致儿童骨骺提前闭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最终身高;在行为上,由于儿童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器官的过早发育和性意识的过早觉醒,将导致儿童不具备相应的自控能力,女孩可能会出现早恋、早婚、早孕,男孩则可能出现性攻击、性犯罪等。 3导致儿童龋齿率的上升。儿童进食的多为高蛋白、高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1、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一般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咬指甲、吮吸手指、口吃、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神经性呕吐、儿童选择性缄默、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具体的,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口吃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