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南瓜子的相关配伍和论述

南瓜子的相关配伍和论述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相关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2、《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瓜蒌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栝楼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1]

2、《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 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3、《本经逢原》:“栝萎根,降膈上热痰,润心中烦渴,除时疾狂热,祛酒瘅湿黄,治痈疡解毒排脓。”

4、《本草求真》:“天花粉,较之栝楼,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续绝,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

5、《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6、《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7、《本草蒙筌》:“治偏疝。”

枳棋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止呕逆。”[1]

2、《本草冉新》:“其味甘酸,性平,无毒。归心脾二经。”

3、《滇南本草》:“它能解酒毒……”

4、《本草拾遗》:“能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上隔热,功用如蜜。”

[2-3]

丝瓜藤的相关配伍

1、治肾虚腰痛:丝瓜藤连根,焙燥研细末。黄酒送服,每次3g,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丝瓜藤近根三五寸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之。(《医学正传》)

3、治牙宣露痛:①用丝瓜藤阴干,临时火煅存性,研搽。(《纲目》引《海上妙方》)②丝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灯心一把。水煎浓汁,漱吐,其痛立住。(《纲目》引《惠生堂房》)

4、治阳旺:用丝瓜小藤捣烂。敷玉茎,阳即倒矣。(《寿世保元》)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猪肺的相关论述

《随息居饮食谱》:猪之脏腑,不过为各病引经之用,平人不必食之。不但肠胃垢秽可憎,而肺多涎沫,心有死血,治净匪易,烹煮亦难。

《本草图经》:猪肺,补肺。

《本草纲目》:疗肺虚咳嗽、嗽血。

《随息居饮食谱》:甘平,补肺,止虚嗽。治肺痿、咳血、上消诸症。

南瓜子的相关配伍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3、《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4、《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麦芽的相关论述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3、《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4、《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5、《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苦参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1]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瓜蒌的相关配伍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 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 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南瓜子的相关配伍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南瓜子的介绍

生理特性

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气香,味微甘。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西、河北、山东。全中各地广泛分布。

入药部位

植物的种子。

炮制方法

南瓜成熟后,取出种子去除果肉,晾干或晒干。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胃、大肠经。

功效

驱虫的功效。

主治

用于绦虫病、血吸虫病。

相关配伍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猪胰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猪胰盖是甘寒滑泽之物,甘寒则津液生,滑泽则垢腻去,故主如书述诸证也。”

2、《随息居饮食谱》:“凡妇人子宫脂满不孕及交合不节,而子宫不净者,皆宜蒸煮为肴,多食,自可受孕,妊妇食之,蠲胎垢,其儿出痘必稀。小儿食之,消积滞,可免疳、黄诸病。且血肉之品,无克伐之虞,虽频食亦无害也。所谓泽颜、止嗽者,非用以作面脂而治肺也。食此则痰垢潜消,无秽浊熏蒸之弊,容颜自泽,则咳嗽自平矣。”

丝瓜叶的相关配伍

1、治鱼脐疔疮:丝瓜叶、连须葱、韭菜。上同入石钵内,捣烂如泥。以酒和服,渣贴腋下,如病在左手,贴左腋下,右手贴右腋,在左足贴左胯,右足贴右胯,如在中则贴心脐,并用布帛包住,候肉下红丝处皆白,则可为安。(《世医得效方》)

2、治疔毒初起:丝瓜叶十片,明矾二钱,雄黄二钱。先将丝瓜叶捣极烂,调二味药末。以鹅翎敷疔疮上,随干随润,一日即消。(《洞天奥旨》秋叶散)

3、治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擦患处。(《纲目》引《摄生众妙方》)

4、治神经性皮炎:鲜丝瓜叶洗净,研细后在患处摩搽,直到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7d一次,2次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1961,(3):23]

5、治伤暑霍乱:丝瓜叶一片,白霜梅肉一枚并核中仁。同研极烂,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医学广笔记》)

6、治流行性腮腺炎:鲜丝瓜叶、鲜鸭跖草(竹叶菜)各30-60g。洗净,捣烂外敷,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三钱,鸡子壳(烧灰)二钱。温酒调服。(《纲目》引《余居士选奇方》)

相关推荐

橘红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下气消痰。[1] 2、《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3、《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牛脑的相关配伍

1、治偏正头风,不拘远近,诸药不效者:白芷、芎䓖各三钱。为细末,以黄牛脑子搽末,在上瓷器内加酒顿熟,乘热食之,尽量一醉。醒则其病如失。(《纲目》引《保寿堂方》) 2、治男子妇人,腹痞满脾积:蒸饼(先用发酵者五六个,阴三宿,擘碎晒干,为细末),皮硝一斤(为细末),黄沙牛脑子一个(鲜者去了脑皮、红筋,捣细用滓滤过,入硝末和丸)。上一处和匀,酵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好酒送下,日进三服,忌食生冷物,鸡猪肉、酢、韭、豆、麦麸、青菜。 3、治气积:沉香、砂仁、轻粉各三两,牛脑子一个(用好酒浸一宿,去筋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该怎么办

痰湿引起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应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然后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关重要的选择配伍为好。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针对脾虚夹积症,治则应以健脾助运,消补兼施为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乳腐的相关论述

1、《嘉祐本草》:“微寒。” 2、《本草品汇精要》:“味甘,微寒,无毒。” 3、《四声本草》:“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沸,顿服。小儿服之弥佳。” 4、《普济方》:“治血痢,不问远近:乳腐一两。切,以浆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之。” 5、孟诜:“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

莲房的相关论述

1、莲房,取原药材,去净杂质,切成碎块。 2、莲房炭,取净莲房,切碎,依煅炭法(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煅锅内,密封,闷煅至透,放凉,取出的炮制方法,称为煅炭法)制炭。 3、《本草纲目》:莲房入厥阴血分,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 4、《本经逢原》:莲房入厥阴,功专止血。故血崩下血溺血,皆烧灰用之。虽能止截,不似棕灰之兜塞也。

葛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1]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

柿饼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2、《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3、《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4、《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5、《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6、《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茯苓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香附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2、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3、《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