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野菊花

  • 野菊花的功效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 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 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也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

  • 野菊花叶可治腮腺炎

    腮腺炎的治疗方法 痄腮,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流行性腮腺炎,是春季小儿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中医上讲,痄腮是由于外感风邪、内有胃热,导致身体络脉失和、气血凝滞不通所致。 野菊花叶性味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还可以帮助消化,降低胆固醇,被称为治痈必备良药。赤小豆性甘平,能够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再加上有抗炎、黏附作用的鸡蛋清调和各种药,其效果更加明显。 制作方法如下:先用常规消毒法处理患部,取鲜野菊花叶一把(约5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入赤小豆粉30克,用适量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

  • 野菊花和决明子能一起泡吗

    能一起泡。 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目赤涩痛、头痛眩晕、大便秘结等症状,而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两者性味及药效均不冲突,可以一起泡水。

  • 中草药野菊花治病验方

    1、预防感冒:取野菊花(干品)6克,用沸水浸泡1小时,煎 30分钟,待药液稍凉时内服。经常接触感冒人群者,一般每天服药1次,经常感冒者每周服1次。 2、宫颈炎:先用温水冲洗阴道后,以野菊花粉适量涂敷宫-颈,每天1次,连用3 5天为1疗程。亦可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外涂治疗宫颈炎、阴道炎、外阴溃疡等病。 3、丹毒:野菊花30克,土茯苓、蒲公英各20克。将上药共放人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滤渣取汁饮用。每天1剂,分2-3次服。该方以野菊花为主治疗丹毒,一般约需7—10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胧杆菌、链球菌等有较强

  • 野菊花的营养价值 野菊花的营养成分

    野菊花含有菊醇、菊甙、维生素E等成分,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并增加血流量。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菊甙有降压作用。

  • 野菊花煎水巧治青春痘的偏方

    许多处于发育阶段的年青人往往因为体内激素、皮肤抗菌能力和防护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面部特别容易长痤疮(青春痘)。虽然对健康并无大碍,但影响了美观,我曾经就有过一段经历,不过有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用完之后我感觉效果不错,现推荐给大家。具体方法为:用野菊花50克煎水成200毫升溶液后,将溶液冷却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冻成许多小冰块备用(一般的冰箱都配有做小冰块的模具)。然后,每天用洗面奶洗过脸后,再用一块冰块涂擦面部,每次涂擦10分钟左右,每日二次。坚持一周即可见效,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一方法便可控制痤疮的复发。

  •  偏方:野菊花叶治“痄腮”

    偏方:野菊花叶治“痄腮”

    野菊花叶治“痄腮”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春季小儿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临床应用证明,用野菊花叶为主外治痄腮,效果极佳。现将方法介绍于下: 治法:先用常规消毒法处理患部,取鲜野菊花叶一把(约5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入赤小豆粉30克,用适量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固定。一般每日一换药,重者换两次药。大多数患者在贴药后,局部即觉清凉,数小时后热痛显著减轻。 中医认为,痄腮系由外感风温时邪,内有胃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络脉失和,气血凝滞于頣颌之间而致。野菊花叶性味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被誉为治痈要药;赤小豆性甘平,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另辅以有抗炎、粘附作用

  •  偏方:野菊花叶治“痄腮”

    偏方:野菊花叶治“痄腮”

    野菊花叶治“痄腮”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春季小儿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临床应用证明,用野菊花叶为主外治痄腮,效果极佳。现将方法介绍于下: 治法:先用常规消毒法处理患部,取鲜野菊花叶一把(约5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入赤小豆粉30克,用适量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固定。一般每日一换药,重者换两次药。大多数患者在贴药后,局部即觉清凉,数小时后热痛显著减轻。 中医认为,痄腮系由外感风温时邪,内有胃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络脉失和,气血凝滞于頣颌之间而致。野菊花叶性味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被誉为治痈要药;赤小豆性甘平,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另辅以有抗炎、粘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