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条码技术发展史

条码技术发展史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码符号方案。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年Inte 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码码制。 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想结合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 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2004年的EAN全会上通过EAN更名战略,将“EAN”更名为“GS1”。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最大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使用,而93码于 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插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ANSI标准MH10.8M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 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即二维条码的雏形) 。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扫描的码制。到1990年底为止,共有40 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医养生发展史

养生跟中医是分不开的,中医的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医的理论包含了很多养生的精华,中医存在了多久,养生就存在了多久,下面就来看看养生的历史吧。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华夏祖先开始认识疾病,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时,养生学就应运而生。

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大概从甲骨文时代起就已经产生了。甲骨文曾记载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类的疾病。据考证,这些疾病多由饮食不洁、酗酒等原因造成,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当时的养生学还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们把生老病死的这种新陈代谢和自然规律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祷神灵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达人们向往健康、向往长寿的良好愿望。这算是早期养生学的萌芽。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养生有了较深的认识,《周礼》一书有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等等,认识到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疾病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了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朝廷设置了“庶民掌除毒盅”、“壶琢氏掌除水虫”的环境卫生官吏。认识到蚊虫、毒虫及水源清洁与疾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这比商王朝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健康养生不断进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经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老子也认为:精神与健康长寿也有密切关系,如欲望太过也能损寿。当时有些学者提出:“淫生六疾”、“过则为灾”,特别提出了注意节制房事,“近女室,不节不时”,“淫则生内热惑盅之疾”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更是一个有力的论证。该书有记载非常详细,提出了养生保健功,即房中导引功,在做此功时,要注意饮食、呼吸吐纳等等。“合男女必有则”,达到“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的目的。不仅如此,《养生方》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对现在的临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条形码类型及常见条形码介绍

条码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阅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 条码卡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码比较常用,如日常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就是一维码。它的信息存储量小,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二维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象、指纹、签名等,并可脱离计算机使用。

条码种类很多,常见的大概有二十多种码制,其中包括:

Code39码(标准39码)、Codabar码(库德巴码)、Code25码(标准25码)、ITF25码(交叉25码)、Matrix25码(矩阵 25码)、UPC-A码、UPC-E码、EAN-13码(EAN-13国际商品条码)、EAN-8码(EAN-8国际商品条码)、中国邮政码(矩阵25码的一种变体)、Code-B码、MSI码、Code11码、Code93码、ISBN码、ISSN码、Code128码(Code128码,包括 EAN128码)、Code39EMS(EMS专用的39码)等一维条码和PDF417等二维条码。

手机的发展史

如果追溯我们会发现,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当库帕打世界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事实上,第一代模拟手机就是靠频率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第二代手机——GSM系统则是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来区分用户。到了今天,频率资源已明显不足,手机用户也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于是,更新的、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机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技术的手机不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更好,还能减少辐射,可称得上是“绿色手机”。

发展历史

1831年[2] ,英国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阐述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而60多年后赫兹在实验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发现,成为"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正如一位科学家说的那样"手机是踩着电报和电话等的肩膀降生的,没有前人的努力,无线通信无从谈起[3] 。

1844年5月24日[6] 。莫尔斯的电报机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75年6月2日,贝尔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得对另一个房间的同事喊到"活,快来帮我啊!"而这句话通过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接听电话的活特耳里,成为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2-3] 。

1902年[2] ,一位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8] 。

194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战地移动电话机[2] 。

1946年,世界上从圣路易斯的一辆行进的汽车中打出了第一个电话用移动电话所拨打电话[9] 。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 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 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2] 。

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1] 。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0] 。

1973年,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

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 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他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3] 。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3] 。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3] 。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3] 。

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例子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仍有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象一块大砖头。

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3] ,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3] 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3] 就轻到了60克以下。

发展详情

现在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是所谓的第三代手机(3G),以欧洲的GSM制式和美国的CDMA为主,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无线应用协议等。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及,CDMA手机也很流行,整个行业正在向第四代手机(4G)迁移过程中。电话键盘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机、摄影、录音、GPS、上网等多种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DA发展的趋势。电话的口承、耳承和相应的话筒、听筒都装在单个把手上。旧称为手提电话、手提、大哥大、传真,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13]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距今的手机安全产品基础防护功能比较完备,但在防骚扰、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方面仍有欠缺,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QQ手机管家、安全管家、网秦等安全厂商纷纷宣布进军云安全领域,2013年将是移动云安全加速落地的关键年,各大安全厂商必将继续加大对移动云安全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

1G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手机的是美国的 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此种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是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14]

2G

第二代手机(2G)也是最常见的手机。通常这些手机使用GSM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序等。

2.5G

一些手机厂商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GPRS功能[15] 。

2.75G

一些手机厂商也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7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比GPRS速率更快的EDGE功能[3] 。

3G

3G[16] ,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国际电联规定3G手机为IMT-2000(国际移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国际上3G手机(3G handsets)有3种制式标准:欧洲的WCDMA标准、美国的CDMA2000标准和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TD-SCDMA标准。

“3G通信”快要成为人们嘴上的口头禅了,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2G数字手机,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国际移 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 动通信系统。该标准规定,移 动终端以车速移 动时,其传转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384kbps,而室内为2Mbps。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可以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依赖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划以及组织与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17] 。

3.5G/3.75G

3.5G采用HSDPA、HSDPA +、HSDPA 2+及HSUDA。可以让用户享用7.2M到42M的下载速率。在提供高速数据服务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改善,3.5G手机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不再只是个人的通话和文字信息终端,而是更多功能性的选择。移动办公及对通讯的强劲需求将使得手机与个人电脑的融合趋向加速,手机将逐渐拥有个人电脑的功能,这方面,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15] 。

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一直在发展的手机 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手机是GSM手机和CDMA手机。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遍,CDMA和小灵通(PHS)手机也很流行,这些都是所谓的第二代手机(2G),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短消息、SMS)、MMS(技术)|MMS(彩信、多媒体简讯)、无线应用协议(WAP)等。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部分采用用触摸屏的手机减少了按键)。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定位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ocket PC发展的趋势[9] 。

近视眼激光手术的技术发展

PRK

即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1987年开始临床使用,属于表面切削手术范畴。针对特定的人群,例如角膜太薄不适合接受LASIK/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且近视度数很低的患者。

IK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又称LASIK,即准分子激光手术,20mm切口大,1992年开始临床使用,主要通过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

EK

又称LASEK,即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uroEyes 表示该项手术是在1997年开始临床使用, 针对500度以下的近视度数,角膜相对较薄的另一种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它克服了PRK的疼痛。LASEK手术是用上皮刀切出一个厚度为60-80微米,直径8-10毫米,蒂的弧度为30度的上皮瓣,掀开上皮瓣后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原位磨镶来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从而达到矫正近视、散光的目的,而后上皮瓣复位。

TK

激光近视手术 又称TORION LASIK,即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20mm大切口,是针对IK的更新。TK新技术,解决了LASIK手术难以克服的误差问题,让手术变得更精确、安全和完美。这是眼科激光手术继LASIK以后的最大进展。

飞秒激光

包括飞秒激光LASIK(俗称半飞秒),20mm大切口,2006年开始临床使用,手术无痛,需要制作角膜瓣,但不适合有干眼症、散光及角膜较薄的患者,由于切口大,也就没有全飞秒SMILE那样更有利于保护角膜结构。

全飞秒激光

全飞秒激光近视治疗 包括全飞秒FLEX(大切口,已淘汰,20mm切口)及全飞秒微创SMILE(小切口,仅有2-4mm),全飞秒微创SMILE无需制作角膜瓣,切口小也就更有利于保护角膜结构,效果稳定,手术时间短,也适合有干眼症、散光及角膜较薄的患者。全飞秒激光手术的全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保证了手术后“无切口”状态。完全摆脱准分子激光和角膜板层刀。所以,“全飞秒”比“半飞秒”手术更精确、更安全、更舒适,术后恢复更快。

碘的发展史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硝酸钾制造火药。当时法国第戎(Dijon)的制造硝石商人、药剂师库尔图瓦利用海草或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钠或其他硝酸盐转变成硝酸钾的方法生产着硝酸钾,发觉盛装海草灰溶液的铜制容器很快就遭腐蚀。库尔图瓦利认为是海草灰溶液含有一种不明物质在与铜作用,于是进行了研究。

库尔图瓦利将硫酸倒进海草灰溶液中,发现放出一股美丽的紫色气体。这种气体在冷凝后不形成液体,却变成暗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体。这就是碘,其反应为:硫酸遇到海草灰中含有的碱金属碘化物——碘化钾(KI)和碘化钠(NaI),生成了碘化氢(HI)。它再与硫酸作用,就产生了游离的碘:H2SO4 + 2HI ——→ 2H2O + SO2↑+ I2 ↑

1813年,库尔图瓦发表了《海草灰中新物质的发现》论文,并把他取得的碘送请当时的法国化学家克莱门、德索梅、盖吕萨克等人进行研究鉴定,得到他们的肯定。正是盖吕萨克命名它为iode,来自希腊文紫色一词。由此得到碘的拉丁名称iodium和元素符号I。

避孕药的发展史

如今,世界上许多妇女认为避孕药是最有效的、可逆的、使用方便的避孕方式。当然,科学家仍在继续寻找新的更好的方法。

任何避孕方式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珍珠指数来衡量。它是指100名妇女一年内所可能发生的妊娠率。珍珠指数越低,可靠性越强。若PI为1,指的是,如果100名妇女使用一种避孕方式一年,有1位发生意外妊娠。此表显示了不同避孕方式的珍珠指数。Implanon 珍珠指数< 1,与绝育相比,是目前最可靠的、可逆的避孕方式。

许多人认为避孕药的历史始于这位先生, Russel Marker。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美国药剂师,他认为从动物身上获得黄体酮很不合算,因为要得到1mg 孕酮,需要2500头孕猪的卵巢。那时已知道,在某一处吃草的澳大利亚绵羊不容易怀孕,究其因是与一种植物苜蓿clover有关,另外,二战中吃郁金香茎的荷兰妇女也不容易怀孕。 根据以上经验,Russel Marker开始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从植物提取的甾体激素。

20世纪30年代,他终于发现,一种被妇女用来减轻痛经的墨西哥植物,这种植物的根含有高浓度的甾体皂甙(steroid sapogenins)。当他在墨西哥从这些甾体激素中提取出孕酮时,即成为 避孕药的一个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仍被用作生产孕激素去氧孕烯(desogestrel)的原料。 也有很多人不认为Russel Marker是避孕药之父,但肯定的是,他的工作对避孕药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Gregory Pincus是研究口服避孕药的先驱。他被许多人认为是真正的“避孕药之父”。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Puerto Rico做了一项研究,由于他知道他的实验不能有妊娠的风险,他采用的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剂量很高。事实上他完成了他的研究并且未发生一例妊娠。1960年,第一粒口服避孕药丸-Enovid,被介绍到美国,不久, 1961年到欧洲。虽然他的第一粒高剂量的甾体激素(含150 μg雌激素)药丸有很高的避孕效果,但当时他的研究没有发现副反应。

避孕药的历史分两个主要趋势,一方面使雌激素剂量降低,另一方面开发选择性更高的孕激素制剂以使孕激素剂量降低,同时保持其高效性,良好的周期调控,而副反应发生率低。

试管婴儿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1、控制性超排卵:由于自然月经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同一患者不同周期也存在差异,所以不易安排取卵时间,而且自然周期中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发育,受精后只能形成一个胚胎,而移植一个胚胎的妊娠率是很低的。所以需要采用控制性超排卵来增强与改善卵巢功能,以达到不受自然周期的限制、获得多个健康卵子的目的,提供多个胚胎移植,并尽可能使黄体发育与子宫内膜功能同步。控制性超排卵一般是先用GnRHa使体内FSH和LH降调,再施与HMG或FSH排卵药物,刺激卵巢中的卵泡成长,依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患者的年龄及药物的使用剂量不同,所获得的卵子数亦不同;

2、监测卵泡:为评价卵巢刺激效果与决定取卵时间,须利用阴道B超来监测卵泡大小,并配合抽血检查E2值 (雌激素),调整用药量。当二至三个以上的卵泡直径大于1.8cm,且1.4cm以上的卵泡数与E2值相当,便可注射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促使卵泡成熟。在注射hCG后34~36小时取卵;

3、取卵:最常用的取卵方式是在的局部麻醉下,经阴道B超引导,将取卵针穿过阴道穹窿,直达卵巢吸取卵子,并立即在显微镜下将卵子移到含胚胎培养液的培养皿中,置37 °C的培养箱中培养;

4、取精: 精子取出的时间与取卵的日子为同一天。取精前洗净双手,用手淫法留取精液。所给的小杯是无菌的,留取时不要触摸杯缘及杯内。取出的精液采用上游法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

5、体外受精: 取卵后4—5小时将处理后的精子与卵子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共同培养18小时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受精情况。若精子质量太差,无法自然受精,则必须以显微注射法强迫受精 (参考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授精);

6、胚胎体外培养

7、胚胎移植: 受精卵在体外培养48—72小时可发育到8—16细胞期胚胎。此时依据患者的年龄、曾经怀孕与否及胚胎的质量,决定移植胚胎的数目,多余的胚胎可冷冻保存。胚胎移植一般不需麻醉。推迟胚胎移植的时间,对体外培养的条件要求就越高,但推迟移植时间更符合妊娠生理,同时也可通过自然筛选淘汰劣质胚胎,可提高妊娠率,降低多胎率;

8、胚胎移植后补充黄体酮:采用注射法给予黄体酮支持黄体。如果确定妊娠,则改用hCG继续补充到怀孕10周。

胚胎移植后14天,可由验尿或抽血确定是否妊娠。妊娠后14天,B超检查胎儿数及胚胎着床部位。

减肥药的发展史

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 1992 年至 2002 年10年间的超重和肥胖发病情况按照 WHO 标准从14.6% 上升到21.8% 。2006 年,肥胖已影响到2亿以上中国人的健康,预计未来数十年我国的肥胖人群还将迅速上升。肥胖通常为导致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高危因素,每年全球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大概有 300 万。用于临床的减肥药与10年前相比并未取得明显进步,原因是因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现。在相当时间内“管住嘴、迈开腿”,少食多动,还是减肥的最好方式。

目前经FDA批准可长期使用的减 肥药只有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 orlistat),以及 2012 年新上市的 5-羟色胺 2C 受体激动剂氯卡色林( lorcaserin) 和复方减肥药 Qsymia( 含有苯丁胺和托吡酯的缓释剂) 。2010 年向 FDA 申报的4种新药均因安全性被否决。因此安全性已成为减肥药物研发中最大的挑战,也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目前市场的减肥药有两大类,胰脂肪酶抑制剂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抑制剂。食欲抑制剂由于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而被限制使用,胰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通过抑制胰脂肪酶活性,进而抑制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吸收而减肥。但因其会引起脂肪泻,可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最近还有报道其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尽管中枢神经系统食欲抑制剂 lorcaserin 和 Qsymia 成为了 FDA 13 年来首次批准的减肥药,但其仍然存在大脑中枢和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安全不确定性。目前减肥药市场的选择屈指可数。如能出现疗效好而不良反应低的减肥药,其市场将会得到显著扩张。减肥药研发的困难导致多年来很少有新药上市。虽然 lorcaserin 和 Qsymia 经多年的研发和 FDA的反复审核才得以上市,但其仍然要面临药物安全性的考验。目前有多种减肥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

相关推荐

白酒的发展历史

唐代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

花茶的历史发展

源于宋朝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始于明朝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据明朝顾元庆(1564

腹膜剖宫产术好不好 为降低传统剖腹产感染问题而出现

腹膜外生产是三、四十年前的技术,已渐渐少运用于临床生产;然而,最近又卷土重来,大为风行。在那个受限抗生素不发达、缝线材质不够好的年代,为了降低传统剖腹产可能的感染问题,才发展出腹膜外生产方式;然而,现今无菌操作技术发达、抗生素进步,已无须担心感染问题。

熊猫血发展历史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威纳将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体内后,得到一种免疫抗体,这种血清中的免疫抗体不仅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且能凝集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从而证明了这些白种人的红细胞与这种猴子的红细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头“Rh”作为这种抗原的名称。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是一种血型系统,中国99%以上的人为Rh阳性。 因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种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

跳绳的发展历史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1957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1959年,陕西师大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跳绳培训班”;1981年4月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胡安民老师“论跳绳”的部分内容《跳绳的分类和方法》,随之全国各地响应国家体委号召,开展了“三跳”比赛,1992年5月2日,举办了“西安首届跳绳大赛”,800多人参赛;1993年5月9日举办了“西安第二届跳绳大赛”;

米粉的发展历史

据传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另一说法是秦始皇占林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朝时,桂林轩荣斋的炒粉、会仙斋的卤粉、易荣斋的汤粉,各有绝活,吸引了无数的回头客。三斋之间不是以拆对方的台而后快,而是互相勉励,各出奇招,你卖汤粉,我就卖卤粉;你卖卤粉,我就卖炒粉,既公平竞争,又都动足脑筋,翻新花样。因此,“三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

理疗的发展历史

物理因素通过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因而消除致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 常用人工物理因素有电、光、声、磁、温度和机械力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光疗分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疗法;声疗又分超声波和超低声疗法;利用温度的治疗有热疗、冷疗和冷冻疗法;利用机械力的疗法有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牵引和运动等。运动疗法是理疗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利用患者的力和外加的机械力

童装的历史发展

19世纪末期,儿童服装终于开始有别于成人的服装,他们穿校服,如所有的小女孩都穿着黄褐色的服装----深色高系扣鞋、长及小腿肚的裙子和深色袜子。衣服做的偏大一些,好赶上孩子的成长;童装缝制的很结实,这样小了可以传给年龄小的孩子。很多童装都是手工制作或出自为数不多的生产厂家,这些厂家提供的服装款式非常有限,因为什么也发展不了,儿童服装式样单一似乎问题不大,没有哪个孩子胆敢反对父母让穿的衣服。19世纪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威廉姆-卡特(WILLIAM CARTER)公司,创建于1865年,并成为最大的儿童内衣公司,依

粽子的历史发展

粽籺是一种粽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时代,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1] 自古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游泳的发展历史

游泳运动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游泳,根据现有史料的考证,国内外较一致的看法是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人。他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记载中游泳,始于五千年前。但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还是近一两百年的事。 1828年,英国在利物浦乔治码头修造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种泳池到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各大市城相继出现。 1837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游泳组织,同时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