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多多表扬孩子不怕强迫症

父母多多表扬孩子不怕强迫症

关心孩子,不是只关心他们的身体就够了,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也就是所谓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在小时候,需要父母们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反之,如果缺乏表扬,孩子们可能会换上强迫症。

1、父母的通病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向家长们联系孩子情况的时候,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向老师们批评孩子,说他们在家里没有进步。例如在寒暑假的时候,老师们会定期的打电话向家长们询问孩子在家里的作业完成情况,或者是业余生活的丰富情况,这时候有的家长会直接回答孩子没有任何进步,每天只知道玩,并不会写作业,或者看些无聊的书和电视,这样的消极回答会让孩子非常的不高兴,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老师批评而就此抵触接老师的电话,或者是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中会显得非常被动,甚至是不愿意主动的完成作业,形成叛逆的性格。

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妈妈们虽然在陈述事实,但是并不能够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话,要知道你的孩子会非常的受伤,他们会难过的,这样孩子的闪光点会被埋没,之后他们便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疾病,家长们要关注并且避免批评孩子的行为。

2、父母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在平时对待孩子的时候,或者是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在孩子的面前批评他们。据说严厉的父母亲会把孩子逼成强迫症,这是因为父母们觉得孩子应该更加好,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这样他们便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进而使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压抑的情绪,导致心理疾病。因此父母亲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的表扬孩子,只要他们有进步,那就不要吝啬于言语上的表扬。

3、强迫症会危及孩子的健康

如果孩子患有强迫症的话,他们会表现出强迫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会反复的进行一项思想活动,或者会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情,非常的焦虑,急躁,只是为了将一件事情做好,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很容易换上抑郁症,这对孩子而言是不健康的。所以在平时,父母们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不必要求那么高,适当的表扬孩子的进步,这样会让孩子更加有兴趣进步更多,要知道父母的表扬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进步空间的。

父母教育孩子六种错误态度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a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心理疏导疗法对抗强迫症

不怕它。

很多人总“怕”强迫症的出现。其实,这在正常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而强迫症患者由于怕这种思维的再现,于是,越怕就越会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

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而强迫症患者则会形成病态呢?究其原因,是个性缺陷在作祟。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思维,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样正常。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有此依靠,就能在强迫症这只“纸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进行战斗,并且战胜它。

不理它。

为什么很多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样,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对待强迫症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症状才会慢慢消失。

不刻意注意它。

有的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强迫症症状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可能会想症状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这么一想,强迫症症状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带来新一轮恐惧强迫思维的“浪潮”。这种反复是正常的。我们提倡的态度是,爱来不来!来了我也不怕你!每出现一次反复,就用上述“三不”策略对待它,逐步摸清它的“脾气”,从而掌握对待它的有效办法。

三招应对家中的熊孩子

1.做孩子的榜样

这个阶段,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大人,家长们何不就此做一个好榜样呢?在孩子面前,宝爸宝妈尽量不要争吵,即使有问题也应该私下解决,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做一个有爱的孩子。平时忙碌的宝爸也要多花点时间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多一点的安全感,让孩子多感受到父爱的存在,这会使孩子能够安定下来。

2.改变批评方式

这时期的孩子容易做错事,但是父母也不可过分压抑或者是惩罚孩子,否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对待一件事时,不光要看到孩子错误的一面,也要看到孩子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熊孩子之所以总是捣乱,跟他们的好奇心,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在指出其过激行为的同时,还要适当表扬孩子的优点所在,如此才能将孩子的调皮转为积极的探索精神。

3.积极引导

某些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为了表现自我,会不顾一切完成一件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要作出适当的引导。可以先和孩子讲清道理,告诉他作出此类事情的后果,然后在赞同孩子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如果孩子过分放大这种表扬,甚至作出过激的行为时,父母是可以通过一些必要的惩罚来使其收敛。

家庭关系左右孩子的性格

英国诗人艾克略曾说:“妈妈和子女的关系,是月亮和星星,树苗和土壤之间的亲和力。”母亲的形象通常是任劳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个强悍的女性,自己称了帝,几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懦弱、平庸。强势母亲常会使孩子在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让男孩变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羁。

强势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式父亲,可能会教育出热衷暴力、不讲道理的儿子;女孩则可能变得胆小懦弱,长大后还可能会重复与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惨婚姻。

过度亲密易恋母

有个笑话说,我们总是问妈妈:“妈,我袜子呢?”“妈,啥时候吃饭?”而问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依恋母亲,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子过度亲密可能导致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使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尤其是强势、独占亲子互动的母亲,她们会投入更多的爱,期待的收获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更易引起恋母情结。这样的男孩长大后难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亲爱父亲,会让孩子产生“仿父”意识,即模仿父亲以获取母亲的爱,对减轻恋母情结有帮助。

常受逼迫会逆反

许多中国父母会逼迫孩子做这做那,从学习、看书,到学钢琴、画画等。他们把孩子当成与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强迫性思维。处在这种无奈情境下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可能逆反心强或有攻击欲望。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东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脸面。要认识到,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

父母冷漠难独立

一些传统家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夫妻感情淡漠,为避免争吵,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孩子与父母如同陌路人,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这样的孩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思,长大后擅长揣测上司的心理,但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没有独立的想法。家长应首先改变夫妻间的关系模式,学会有效沟通;其次要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心身发展也可得到补偿。

只骂不夸更自卑

中国家长喜欢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表扬,而是纠结于一点点小的失分之处,把孩子的兴奋感打消后,再偷偷为孩子感到自豪。他们的理由大多是担心孩子骄傲,却使亲子交流变得无趣,挫败了孩子的认同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过于追求完美、喜欢苛责别人等。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表扬孩子,要把一切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与孩子“虚假沟通”。

三岁前宝宝听到词汇越多智商越高

3岁前孩子听到的词汇越多越好吗?“孩子在3岁前听到父母或照看者说话越多,学习能力越强。”这是真的吗?唠叨爸爸&啰嗦妈妈真能对宝宝起到这种益智功效?母婴专家指出,3岁前孩子听到的词汇越多 智商越高。

针对这个问题,堪萨斯大学对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中的42个家庭进行了研究,每月记录下每个家庭1小时亲子活动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亲子活动可以包括父母表扬孩子的次数、亲子之间谈话内容是否积极等。

在这些家庭的孩子9岁时,研究人员又调查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这个研究发现,在接受救济金的家庭中,孩子只能听到600个词/时,而在工薪阶层家庭,孩子能听到1200个词/时,如果爸爸妈妈是专业人士,孩子能听到2100个词/时。等到这些宝宝年满3岁,将最好的专业人士家庭宝宝与最差的接受救济金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接受救济金家庭的孩子会少听3000万个词。经智力测试结果发现,3岁前的孩子从父母或者照顾他们的人口中听到的词汇越多,智商就越高,上学后成绩也就更好。而看电视却没有这种益智功效。

孩子吹牛父母如何引导

针对孩子的吹牛行为,父母该如何引导?

1.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方法,换位思考

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时所使用的语句来判断孩子的内在心理。比如,孩子在和人交谈时常常使用:“我想要玩汽车,把你的铅笔给我,我妈妈做的菜比你妈妈做的好吃多了”,而从不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他们父母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父母可以这么问孩子:“你告诉苏菲你的手链比她的漂亮的多,你觉得她会怎么想?”“如果有人告诉你,你踢球比他踢得差多了,你会不会很伤心?”父母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向其他孩子吹牛时给其他孩子带来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吹牛可能会让自己好受,但有时可以藐视其他人,让他们的心灵受伤。有时候,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哪些是合适的词汇和语句。比如:我们可以说:”你搭的乐高小车装有各种奇特的灯,很漂亮,你很擅长玩乐高玩具”。这句赞美的话很有分寸。而如果说:“你搭的乐高小车是世界上最棒的”,这句称赞的话,就可能言过其实。

2.和孩子约定提醒他们的手语

有时候,父母向孩子指出吹牛的缺点之后,孩子已经明白自己不应该这么做。但事到临头,可能会忘记,而变得信口开河。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提醒孩子的信号。比如:摸摸自己的耳朵,碰碰自己的鼻子。这样如果孩子刚开始吹牛时,看到父母的手势,就会停下来。

3.父母达成统一意识:表扬和鼓励要适当

在要求孩子改正吹牛的行为时,父母尽量要和周围的成年人达成共识,一起努力,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自己更不能用夸张的语言表扬孩子。比如:你画得画真美,是世界上最棒的”,“这是我有史以来听到的最美的歌声了”,“你搭了世界上最高的灯塔”等等。父母可以表扬孩子所作出的努力。以上的表扬可以改换成:“你在画这幅画时用了很多时间和心思,所以画非常美”,“这首歌你练习了很多次,所以现在唱得富有感情,真好听”,“这个灯塔要搭的这么高很不容易,你非常有耐心”。

告诉周围其他的成年人,比如学校老师,邻居等,如果听到孩子吹牛的话语,要及时向孩子指出,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在大家的帮助下,父母可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吹牛的习惯之前,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4.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时候,孩子爱吹牛是不自信的表现,因此,父母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一个自信的孩子,不需要靠吹牛来拔高自己。在生活中,父母切忌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因为孩子1、2次的考试失败,犯错而不断地责备孩子,父母应该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各有各的优势。因此,不用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在学习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就是实现了最好的自我价值。

家长教育孩子常犯的6个错误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感到挫败、内疚。例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比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你帮妈妈打扫卫生,而且收拾地很干净,你看那地板那么亮!”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请别用恐吓威胁来教育孩子。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表扬孩子要真诚要发自内心

方法一:表扬要真诚,要发自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信服赏识教育,并经常用表扬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孩,但他们试过几次后都摇着头说:“我家女儿特殊,这种方法在她身上不管用。”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家长都是怎样表扬自己的女孩的呢?

一位妈妈听说“赏识教育”后,便决定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回家后,女儿每做一件事,无论做得怎么样,她都说:“女儿,太好了,你太棒了!”

整整一个晚上下来,女儿被他夸得莫明其妙。最后,这个小女孩摸摸妈妈的额头说:“妈妈,你没事吧?”

表扬是种神奇的教育方法,是讲究技巧的,如果妈妈不分场合、不分事情地一味表扬孩子,孩子往往就会被夸得莫明其妙。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女儿的反感,她们会认为父母太“虚伪”。

此外,有些父母认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或者是简单地戴高帽。而这样做,也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女孩乔乔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家具摆得整整齐齐的,她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我太爱你了,你很自觉嘛!”

一听这话,乔乔觉得扫兴极了,马上说了一句:“真没劲!”

孩子为什么觉得扫兴呢?因为她得到的只是诸如“自觉”这样干巴巴的表扬,她会因此认为:妈妈之所以爱我,是因为我打扫了房间,如果我没有这样做,她还会爱我吗?当女孩因此而怀疑妈妈的爱,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由此可见,表扬孩子应该发自内心,从孩子本身出发。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长处、不断进步,进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方法二:表扬女孩的行为,而非她本身

某学者去一位在中国居住的外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家8岁的女儿拿出水果来招待他。他接过小女孩递来的水果,很真诚地对她说:“你真漂亮。”

当小女孩回屋之后,朋友很严肃地对他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必须向他道歉。”

“我没有伤害她呀,我还赞美她呢!”学者一脸茫然。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赞美她长得漂亮,这是她的外表,是父母给予的,并不是她努力得来的结果。而她和你打招呼,并给你递水果,你却忘了赞美她的礼貌了。”朋友一本正经地说。

最后学者向小女孩真诚地道了歉,并夸奖了她的礼貌。

其实,很多父母也常常会犯这位学者所犯的这种错误。如当你下班回来感觉很累,女儿过来给你捶背,这时,你夸女儿“你真是个好孩子”,就不如这样表扬孩子:“女儿捶得轻重正好,妈妈现在舒服多了,有你这么孝顺的孩子,妈妈觉得很幸福。”这会让女孩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美德,她也会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美德而自豪。

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对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女孩,当她的表现很不错时,你的表扬一定要及时。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视而不见,会大大挫伤这些小女孩的积极性。

方法三:表扬要具体

很多父母在表扬女儿的过程中,往往会用“你真棒”一句带过,并不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做出表扬。其实,这就不是一种正确有效的表扬方式。

特别对于一些年龄尚小的女孩子来说,父母更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的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

比如,两个小女孩在一起玩,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另一个赶紧跑过去把她扶起来,帮她打净身上的土。这时,父母就应表扬得具体一些:“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你做得真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就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这种更具体的表扬方法,既赞赏了孩子,又培养了孩子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孩子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也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强迫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应该如何做

强迫症心理治疗之不怕它

很多人总“怕”强迫症的出现。其实,这在正常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而强迫症患者由于怕这种思维的再现,于是,越怕就越会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思维,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样正常。

强迫症心理治疗之不理它

为什么很多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样,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对待强迫症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症状才会慢慢消失。

强迫症心理治疗之不刻意注意它

有的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强迫症症状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可能会想症状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这么一想,强迫症症状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带来新一轮恐惧强迫思维的“浪潮”。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奖励孩子要适度

奖励篇

有言在先:事先向孩子明确传达父母们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比如“妈妈希望你玩完游戏后,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这样才是爱整洁的孩子”、“你要学会自己穿衣服,这是大孩子应该做的”。知道某些行为会获得父母的喜爱和大家的欢迎,孩子就产生了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

及时奖励:表扬孩子必须注意时效性。例如孩子主动扫地了,父母们要及时肯定。同时,表扬不等于乱戴高帽,一定要有针对性,让孩子知道具体“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爱劳动、勇于改正缺点等等。

并驾齐驱:采取合适的表扬方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结合。父母们要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你做得很好”,并且拥抱、抚摸、亲吻孩子,用肢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支持。何时应采用物质奖励呢?爸爸妈妈最好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之后共同商量并明确指出:必须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份礼物。

制定规则:要奖励习惯养成、学习表现等长期行为,可以使用“代币制”。爸爸妈妈在纸上画好方格,与孩子达成协议:每次表现良好,就画上红圈或往上升一级,每次表现不好,就画上蓝圈或往下降一级。一个月或几个月下来,红圈达到一定数量或上升到一定级数,就可以实现孩子的愿望。

六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态度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方法得当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治疗强迫症心理调节五步走

一、不刻意注意它:有的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强迫症症状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可能会想症状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这么一想,强迫症症状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带来新一轮恐惧强迫思维的“浪潮”。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二、不怕它:很多人总“怕”强迫症的出现。其实,这在正常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而强迫症患者由于怕这种思维的再现,于是,越怕就越会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思维,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样正常。

三、不理它:为什么很多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样,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对待强迫症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症状才会慢慢消失。

相关推荐

表扬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表扬的方法 桐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是非常用心地哺育桐桐,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上正确运用表扬的手法,值得许多家长学习。专家认为,用表扬的方法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非常有效果。但表扬要讲方法,讲艺术,如果方法不对就会适得其反。掌握鼓励和赞美孩子的技巧很重要,在此推荐以下方法供读者爸妈参考。 表扬要分年龄 表扬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比如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时再给他一个吻,一次拥抱或者其他的身体接触,效果将更好。而大一点的孩子习惯表扬的方式含蓄一些,可心领神会地向他们

7大秘诀让孩子快乐成长

让宝宝快乐的秘方一:享受快乐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 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让宝宝快乐的秘方二:懂得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

强迫症应该怎么缓解

对于强迫症患者,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强迫症患者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这项工作首先就要从自己对症状的态度上开始。 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不怕”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

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作用

孩子都是喜欢别人夸他的,哪怕是只有几个月的孩子。小婴儿最早会的是“察言观色”,他会通过大人的脸色、表情、声调去判断好坏。半岁以后,孩子能听懂一些话了,通过对大人语言的理解,他们知道什么是表扬和鼓励,什么是“不行”。 表扬和鼓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表扬和鼓励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到成功和快乐。每当他做了一个动作如欢迎、再见等,得到周围的大人的称赞时,孩子一般都会再重复刚 才的动作,再让大人赞不绝口。其实,这是他在体验快乐。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去理解,表扬和鼓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让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而成功

如何教孩子懂礼貌

一、首先要学会“打招呼” 与人打招呼虽然是很简单的事,但是要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却是不太容易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输入这一意识,让孩子自主意识上能够做到主动与人打招呼。 2二、父母以身作则,礼貌待人 一个有礼貌的父母才能教出懂礼貌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的影响作用,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熏陶着孩子。所以,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懂礼貌的好榜样。 3三、教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在生活或游戏中,父母都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教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例如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对小伙伴说:“

性格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

1 消极型孩子: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事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做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

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强迫症发病

1、遗传因素可会导致强迫症,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也患有强迫症的几率大约在5%~7%之间,相比普通人群几率高很多。通过研究可发现,强迫症产生的原因与遗传有关。另外父母的人格特征也可能遗传给孩子,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也能表明强迫症产生与遗传有关。 2、性格特征因素导致强迫症,追求完美、过度认真的人易患强迫症,1/3强迫症患者在发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型人格,而往往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强迫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特征多表现为做事刻板、主意细节、拘谨、犹豫、节俭、

孩子出现嫉妒心理怎么处理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如听不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别的孩子,或当爸爸妈妈抱别的孩子时会感到不高兴等。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但你是否想过,孩子的这种心理缘何而来? 源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专家指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一个很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嫉妒是因为他不自信,不自信根源于他得到的认可度不够。“孩子年龄小,对自

四种个性宝宝性格转型方案

1、消极型宝宝 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事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做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

孩子爱问为什么怎么办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等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一、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