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国孩子需要五种教育

中国孩子需要五种教育

宝宝需要的教育方式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

支招:妈妈需要培养孩子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宝宝需要的教育方式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宝宝需要的教育方式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

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宝宝需要的教育方式四: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4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6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宝宝需要的教育方式五: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婴儿脱发正常吗

按照咱们的头发生长规律,枕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枕部的胎发一直保留到临产期才进入休止期,然后在生后8-12周(2-3个月)开始脱落,这是后枕部头发没有啦,就是枕秃啦。不是缺钙哦,出汗摩擦也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促进因素:出生后孩子大部分时间在躺着,枕部摩擦较多,促进了枕部胎发的脱落,详细内容可见参考文献,讲的很好哦[2]。

中外孩子头发差别

为什么中国孩子生后头发多,外国孩子生后头上光溜溜的?

红头发或黄头发的婴儿,毛发从婴儿型模式转为成人模式在出生前完成,所以,他们分娩时头发开始脱落了,显得十分稀少,看起来光溜溜的。

而头发颜色深的孩子,例如中国娃娃的黑头发,转型发生在生后3-5个月才会出现这种转变,所以会出现出生时头发多的现象。

先教育母亲再教育孩子

为什么同样的宝宝别人的就能懂礼貌,爱学习,品质好?自己的宝宝却逃课,不爱学习,自己一批评还跟自己顶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简直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并不领情,孩子还是一切都无所谓。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为什么孩子听不进自己的话呢?

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觉得自己这个“长”真难当,“难”到了不下力气学习就混不下去的程度,“难”到了不得不重新来面对这个习惯了的角色,或许,这时的中国教育会有实质意义上的飞跃。

在中国,最难当的“主任”是班主任,最难当的“长”是家长。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把自己“长”的担子交给“主任”。现在凡事讲效益,“主任”也不像过去的“主任”那样任劳任怨,开始以权谋私了:小到让家长帮忙搬个家刷个房,大到向家长要点补课费、操心费、小灶费等——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这对于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挑战,但也让一部分有权有钱的家长“甩手掌柜”做得更加心安理得了。“班主任,给你钱,你帮我好好管教孩子吧!最好是把我 的孩子培育成清华、北大的学生,那样,我会大大地奖励你!”这样的话,虽然没有直接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但他们用“钱”暗示出来了,“主任”们也听懂了。 于是,在最神圣的教学殿堂里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龌龊事。这样就逼得另一部分家长不得不考虑怎样当家长了。

我以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觉得自己这个“长”真难当,“难”到了不下力气学习就混不下去的程度,“难”到了不得不重新来面对这个习惯了的角色,或许,这时的中国教育会有实质意义上的飞跃。

我在北京和一些有识之士谈到这些问题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家长“自救”的观点。不可否认,这都是一些精英人才,他们都能担当得起“自救”自家 孩子的角色。可是放眼整个中国,能接受这个观点,愿意去“自救”自家孩子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更多的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一无所知。

只有当“要教育孩子先教育母亲”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民意识时,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说幼儿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石,不错!可这块基石由谁来制造、来 雕刻呢?人是第一生产力,可作为生产力的母亲,她们的教育却一直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因为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

·母亲是孩子聪明与否的关键

·母亲应该给孩子的六种教育

·母亲是孩子巨大的鼓励之源

·母亲有“头脑”孩子智力突显

总之,要想教育好孩子,那就先教育母亲吧。孩子的教育跟母亲的教育方法关系密切。

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五大迷茫

第一,教育局限化

一说到教育,很多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学校,教师,书本,加上小提琴,钢琴,绘画等。体育在不少家长中受重视,但主要也是因为练体育对上大学有帮助。对于所有与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不认为是教育。不鼓励孩子接触社会,忽略了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只知道解数学题,弹钢琴是不够的。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立,帮助做家务,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对待挫折,甚至大人不在,来了坏人和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都是必要的教育。学校里不教这些,但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

家长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然后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学。那么多中国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为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或兴趣而要孩子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现并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名牌大学情结

中国人喜欢名牌,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所以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海外华人对奢侈品还比较理智,但对名牌大学的迷恋一点也不比国内家长差。

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不惜代价,给孩子带来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压力。醉心于让孩子反复练习钢琴,小提琴,SAT考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鼓励孩子练琴,甚至是强迫孩子练琴,而且以培养专业钢琴家,提琴手的高标准来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欢了,要把弹琴作为职业时,家长们又反对了,因为练琴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

考上名牌大学不等于成功,考不上也不等于失败。弹钢琴拉小提琴对考大学有多大好处真值得怀疑,为什么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强迫练琴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曲子,反复弹,反复拉,弹好了,拉熟了,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第三,不知道怎么批评

中国家长像廖女士那种不敢批评孩子的不少,虽然像“虎妈”那样对孩子施行冷暴力的可能不多,但武断批评,强迫孩子的不少。只表扬不批评的办法只在小学生身上效果不错。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问题很大,但他们以为是钱少了,班大了,教师工会太自私等引起的。但我认为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方法对高中生是失败的,尤其美国公立学校里对学生缺少批评,使他们容易盲目自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在世界上常常被别国的人看成傲气十足。

孩子成长需要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批评不是强迫,更不是蔡美儿那种不许吃饭,不能上厕所的冷暴力。

到了teenage的高中生,家长要告诉他们懂得他们有权利的同时,他们也责任和义务。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及时批评,加上适当的惩罚,比如取消参加原来答应的看电影,参加party 等。他们是表扬与批评是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就像油门与刹车是构成开车的两个必要条件。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汽车,迟早是要出事的。

第四,生怕孩子受苦

中国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巨大压力,但在物质上却常常有求必应。我看到过有些华人家长自己还开着破车,但却给高中生孩子买新车。几个英里,有校车不坐,自己开车去。iphone, ipad, 时髦的衣服,什么新潮买什么。然后却奢谈要怎么关心无家可归的穷人,要去非洲做自愿者,要节能以保护地球资源。如此言行不一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叫感恩,什么叫珍惜?所有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他们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我们都承认部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部队怎么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让你吃苦受累,经受磨炼。批评多,表扬少。什么事都让你自己干,你不可能依靠任何人。所以部队出来的人沉着,独立,谦虚,有责任心,意志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五,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大部分中国家长,尤其妈妈们,除了孩子的学习,没有自己的生活与爱好。孩子是上帝,是太阳。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比孩子还兴奋,很有面子。孩子没有考上名牌,就觉得没有面子。孩子上大学后,父母的失落感非常强,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为自己活。生活失去意义,失去光明。这也就是廖女士被孩子骂了以后,非常失望,想要“海归”去了的原因,其实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是不是适合海归。

相比之下,美国人就要洒脱多了。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他们很高兴,开始enjoy自己的life。

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把希望,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但给他们压力,而且根本就靠不住。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有没有出息,一半是家长老师引导,一半是孩子自己的素质。“教学, 教学“,一是教,一是学,缺一不可。“教”是老师事,家长可以帮点忙;“学”是孩子的事,家长不可能代替。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贫困农村学校的老师水平不高,但也常常会有学生很有出息的。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大家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学”比“教”重要。我们有时候把教育看成万能的了,孩子没有出息觉得是自己或学校的失致,孩子出息了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孩子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现在,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男生越来越多。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48.8%的人认为现在的男孩子女性化倾向明显,勇敢担当的精神几乎没有;48.5%的人说中国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男性教育。同时,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与两位年轻博士,历时一年多的研究和调查,用雄辩的数据和材料,向人们证实了这一尴尬事实:中国男孩子面临着全面的危机,急需得到救助。

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很普遍,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就类似女生。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要有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要有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甚至会埋下犯罪的种子。

因此,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儿童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与性别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泛滥色情的侵害,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逼他们早熟。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健康成长。

五岁孩子如何教育

五岁宝宝都是数学天才

五岁儿童的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第五,做好幼小衔接。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而被抱大的中国孩子则需要父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填空题:雪化了是_____

小朋友回答:蒸汽、泥土、生命、春天、细雨、希望、绿色、新的一年

老师说:正确答案是“水”

曾经有个调查称,在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虽然这个调查的权威性在当时引起过一些争议,但这个调查结果还是让许多人愕然,也足够引起人们对孩子想象力的聚焦。孩子的想象心理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经常遭到残酷的扼杀。

你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吗

哪些行为会暗示孩子的想象力已经成为性格中的短板了呢?从美术角度来看,缺乏想象力的孩子,一般比较难把自己心中的景象画出来,嘴巴会说,但在纸上表达不出来。

对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做一些测试,比如说,看到一幅画上趴着的猫,家长可以问孩子猫在做什么,如果孩子缺乏想象力,可能只能说出睡觉一个答案,但如果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可能有很多新奇的答案。

带孩子去逛超市,看孩子是否喜欢符合他年龄段的益智游戏,如果他只对低于他年龄段的游戏有兴趣,或者对哪一类游戏都没兴趣,说明他不能面对新挑战、克服新困难,这就是想象力缺乏的表现。

除了玩游戏,孩子是否缺乏想象力还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善于思考,爱问“为什么”。

父母应少替孩子做事

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这与整个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有关。幼儿园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进入小学中学后,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孩子的想象力也受到限制。很多家长也觉得想象力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反过来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语文、数学等学习技巧的培养。

专家强调说,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们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定不要扼杀。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系鞋带,让孩子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到处摸摸,很多家长怕孩子弄坏东西或出现差错,就制止孩子,孩子在家长的限制中慢慢变得循规蹈矩。

专家建议家长,除了不要对孩子的错误、好奇心进行指责之外,也不要盲目把老师树立成权威。在国外,家长们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到学校后,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新朋友。鼓励孩子把老师当朋友,这样才能让孩子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1、缺乏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

2、需要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对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3、需要更多的关怀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

12岁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人的教育方式跟我们太不一样,看看对于中国人重要的东西,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怎么理解的。

他们家的小朋友一点也不乖,根本不听话。“乖”在英文里几乎是个贬义词——docile,submissive;而“听话”二字绝对是美国女人对男朋友的要求,对孩子并没有这么苛刻。1973年我刚到美国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错误,上课我们坐得笔挺,美国孩子横倒竖歪,结果老师反而问我们听课时为什么像僵尸—样。

我们跟他们的第二个区别在于“脸“这个字上。要脸的人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不要脸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从小最怕给家长丢脸,12岁出国之前大人来来回回嘱咐:千万别给国家、人民、父母和全中国的小朋友丢脸,把我们吓得步步小心翼翼,使劲儿琢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让别人夸奖我们,给脸上贴金。到了美国以后,发现他们不太讲究脸面,倒是对“fun”这个词挺强调的,我们学校的口号是:Learning is fun,家长送孩子上学告别时说:have fun。等他们长大了,连公司开个大会、培个训都要问:Are you hayjngfun?美国人对—个人最大的赞扬就是他是个fun人。

我们从小很现实,强调短期效益,小学成绩好是为了考初中,初中为了高中,高中为了大学,大学为了什么我们开始有点含糊,那就考研吧。而他们特别能做黄粱美梦,从小就开始。在家做美国梦,发明个因特网、窗户软件、苹果电脑什么的。到咱们这来就做中国梦,14亿人口左手可口可乐,右手麦当劳,脚上蹬着双耐克,耳朵和肩膀中间还夹着个摩托罗拉。

当年,这些区别多少给我们和美国小朋友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误会和困难,但是我们马上琢磨出来—套对付方法:首先,别那么乖,完美和人性是对立的,弄个七成人性,三成完美就足够了,太完美了反而招人恨,而且还把自己累着。第二就是要时刻大喊大叫:“I am having fun!”我fun,你fun,我们大家都 fun,fun,fun!既给了他们脸,也给自己挣了脸,对付老美其实就这么容易。最后就是要忽悠—个梦出来,然后手拉手地说:“哥们,走,咱们追地平线玩去。”

但是现在这些区别越来越小了。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闹,他们的越来越乖。我们开始have fun,他们倒开始要脸了,我们开始追梦,他们倒变得挺现实,不追地平线了,追着“屁股线”(bottom line)满世界乱跑。世界真的平了。

相关推荐

中国孩子成长的10件烦心事

1 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2 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

如何分辨幼儿园教育与亲子早教

1.教育的对象不同。幼儿园将幼儿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而早教机构的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家长,而且首要的是家长。早教机构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亲子教育的方法与技能,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2.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面向幼儿,以教师讲解、幼儿学习为主要形式。而早教机构通过父母与宝宝在老师指导下一起游戏的方式,引导父母学会在游戏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进而掌握一套科学的游戏方式,并通过这些游戏方法对婴幼儿的发展进行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模式,早教机构更强调父母

父亲为何把孩子教育推给母亲

日本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日本教育方法的外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我因为工作关系,与外国的日本教育研究者经常有谈话的机会。一次,一位美国学者突然说了这样一句令我大惑不解的话:“日本的母亲真是威胁和恐吓的专家。” 最近有机会向这位学者重新请教一下,在听过他的一番解释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外国专家的观点。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日本母亲惯用的伎俩是吓唬孩子说,“妈妈不管你了。你自己一个人呆在那里吧。天黑了,鬼要出来了。”以前则是“抓小孩的人贩子来了。”孩子吓坏了,自然会带着哭腔求助

父母要重视家庭风气对子女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家庭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但今日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学习成绩是孩子教育的最高追求。这是荒废的教育,表面看教育抓得很紧,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怪诞现象是:大人的双休日,成了孩子的学习日,孩子跟着父母去学钢琴,学英语,学电脑,学绘画,学舞蹈…… 似乎教育的重心只在技术和技巧,这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意,对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这样教育的结果对孩子,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极大的伤害。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孩子教育过程中常见的五点错误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孩子口出污言秽语时,总是讥笑他。这会让他的词汇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孩子犯了错误不指出来,免得孩子会感到内疚。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孩子随手乱扔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孩子会养成好逸恶

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

校长刘桂平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在我们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照看的,有的甚至从小就是老人带大的,这种“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太依靠大人,自理能力明显很差,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现象目前在各个学校都很普遍,也希望你们媒体好好呼吁一下,让孩子们得到更为现代化的家庭教育……” 镜头对比——— 镜头一:2005年2月底的一天,记者曾在新城广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带领下放风筝,在随着风筝追跑时,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眼里含着泪想向几步之外的爸爸求救,

​女孩叛逆心理的原因

1、受学校教育影响 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返心理的产生。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或是想在班中取得地位,便试图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女孩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她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她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

过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代家庭已把家庭教育看成家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正误之别,我们认为,对儿童危害甚大的方式之一是“过度教育”。这主要表现为“五过”: 其一是过多干涉。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对此不可过多地加以限制,否则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对智力发育会有不良影响。在过多干涉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环境适应性较差。 其二是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片面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

教育基金保险可保障婚嫁

教育金保险可保障婚嫁 就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少儿教育保险,除了初中、高中和大学这三个时期的教育金外,还包括了孩子从事工作后的创业基金、婚嫁基金等等。购买这种教育金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份保障。 教育金保险的主要功能 1、儿童教育金保险具有保费豁免的功能。所谓的“保费豁免”就是一旦孩子家长发生意外而不能急需缴纳保险费用时,保险合同仍然有效,孩子能继续获得保障; 2、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家长在为孩子购买教育保险时可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未来可能接受教育的程度来选择保险和所需

六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态度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