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钩虫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钩虫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临床诊断: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病原学诊断: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⑴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⑵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鉴别诊断

单纯钩虫感染的典型病人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胃癌、痔疮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相鉴别。

1.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送检。

2.粪便虫卵检查。

3.便潜血检查可呈阳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5.X线胸片检查: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钩虫病 饮食卫生要重视

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找到钩虫病原体可确诊钩虫病。诊断明确如无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即可进行驱虫治疗。如贫血严重,则应首先纠正贫血,然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钩虫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预后良好。平时需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干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下田劳动最好穿胶鞋。

除此以外,预防钩虫病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

3、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下田劳动最好穿胶鞋。

钩虫病可以治疗吗

(1)钩蚴性皮炎的治疗:由于钩蚴进入皮肤后24h内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采用物理、化学等措施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方法较多,常用者如下:

①局部药物涂擦法:可酌情选用以下药物:2%~4%碘酒,5%噻苯达唑软膏,3%水杨酸乙醇,氧化锌软膏及左旋咪唑涂肤剂等。均有止痒、消肿及杀灭皮内钩蚴的作用。

②皮肤透热疗法:包括热浸、热敷和热熏三种方法。

A.热浸法:用53℃热水间歇浸泡患处浸入热水中,感到太烫时,随时提出,间歇8s,持续25min;或持续浸泡10~15min(必须不断加热水,保持热水原有温度)。

B.热敷法:用多层纱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垫,浸于上述热水中,然后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炎性部位。30s换1次,持续10~15min。

C.热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纸卷点火,在患部熏烫距体表1cm左右,5min(应防止局部皮肤烧伤)。以上疗法对止痒、消炎效果较好。

(2)铁剂疗法:常用硫酸亚铁,0.3~0.6g/次,3次/d,口服;儿童可选用10%枸橼酸铁铵,0.5~2ml/(kg?d),分3次饭后服;成人10~20ml/(kg?次),3次/d。疗程一般为3~8周。可同时服维生素C 100mg/次,3次/d,或10%稀盐酸0.5~2ml(加水至10ml)/次,3次/d,以利铁剂的吸收。服铁剂时,应禁饮茶,以防止降低药效。对于急性出血或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采用注射如卡古地铁注射液,5ml/次,静脉注射,1次/d,连用7~l0天。

(3) 异嗜症:2%硫酸锌溶液10ml/次,3次/d,连服3天或4天。

(4) 其他:在驱虫与补足铁剂的同时,应服用各种维生素、高蛋白类饮食。对于贫血严重或临产孕妇,可在驱虫前予以输血,或边输血边驱虫。对于个别巨细胞贫血患者,可适当采用肝制剂,叶酸或维生素B12等。此外,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应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继发感染、心力衰竭等。

钩虫病的治疗

得了钩虫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一般疗法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

剂量每次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最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钩虫病的病因

病原:

钩虫成虫为灰白色,雌虫粗长,雄虫细短,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两对,口囊和切齿咬附于肠粘膜上,供虫体的“唧简”作用吸食人体血液。成熟的雌性十二指肠钩虫,每日平均产卵1万个以上;美洲钩虫约5000个。两者虫卵相似,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于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在5~7天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感染力的丝状蚴。其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侵入人体内。幼虫随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到右心和肺部,在肺部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循气道上升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经3~4周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附着于肠粘膜。从感染至粪便中排出钩虫卵所需的时间约为4~7周。成虫的寿命为2~5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流行病学:

钩虫病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感染途径;吃进污染的食物、蔬菜等也是感染途径之一。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南方高于北方,尤以淮河、黄河以南地区为著,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

发病机制:

(一)皮肤损害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d出现水疱、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h,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

(二)肺部病变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和炎症。感染严重者可产生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引起支气管炎与哮喘。

(三)小肠病变钩虫口囊咬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皮,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且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渗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为多。并在小肠粘膜上产生散在的点状或斑点状出血。严重者粘膜下层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慢性失血是钩虫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程度除取决于钩虫虫种、负荷虫数、感染期限外,尚与饮食中的铁含量,体内铁贮存量有关。长期小量失血可消耗体内铁质贮存,产生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贫血。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每条美洲钩虫每天吸血0.01~0.09ml,平均0.03ml;十二指肠钩虫则为0.14~0.4ml,平均0.15ml。钩虫引起慢性失血也包括血浆的丧失。用131I标记蛋白测定每100条钩虫引起每天白蛋白丧失量为0.1g,相当于血浆3ml,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骨髓化,指甲扁平,反甲,毛发干燥脱落和食管与胃粘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钩虫病的症状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

一、幼虫所致的症状表现如下: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血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内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肤后3~7天,幼虫随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数量较多,可出现咽痒、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有时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⑶急性钩虫病:是指短期内大量钩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钩虫病综合症。临床表现除上述皮肤及肺部损害外,部分患者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周,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此外,尚可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表现如下:

⑴消化系统的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⑵贫血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以贫血为主。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病人早期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奇痒,抓破后易发炎,常常发生在足趾、手指之间,足趾,手腕与泥土接触部位,俗称“粪触脚”、“打粪毒”,可持续3-5天。随后可出现咳嗽、气喘。成虫在小肠内定居后,不断从肠壁吸血,引起肠壁溃疡出血,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指甲苍白,劳动后易气急,心跳厉害,没力气。少数病人出现食欲怪癖,喜吃生米、泥土等。儿童严重感染后可影响生长发育。

钩虫病是怎么回事

一、钩虫病发病原因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两种。常寄生于狗、猫等的锡兰钩虫(A.ceylonicum)、犬钩虫(A.caninum)、马来钩虫(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肠发育为成虫,而巴西钩虫(A.braziliense)仅感染期幼虫能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匍行疹,不发育为成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或淡红色(吸血后)。长约1cm,大小因虫种而异。雌虫较粗长,雄虫较细短,尾部扩展成伞形,称交合伞。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58μm?36 μm。卵壳很薄。在新鲜粪便中虫卵常已发育至2~8个细胞。各种钩虫的虫卵大体相似,不易鉴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长圆形,两端较宽无色透明,卵壳薄,常见其中含4~8个细胞。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还可利用PCR方法,扩增虫卵DNA,再以限制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测定,以此鉴别两类钩虫。

钩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间宿主,成虫寄生空肠,少数见于十二指肠与回肠上中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荫蔽、疏松土壤中,于24h内可发育为杆状蚴,破卵而出,以泥土中的细菌及有机物为食,需蜕皮2次,经5~7天发育为丝状蚴。若气温低于13℃,虫卵不会发育。

丝状蚴是钩虫的感染期,体表有鞘,对外界的抵抗力甚强,可在土壤中生存数周。它具有向温性,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可在5~10min内侵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会厌部,随人的吞咽活动,经胃进入小肠;以上过程约需4~5周,发育为成虫。雌虫经交配后产卵。自幼虫侵入皮肤,至发育成熟产卵的时间,可有很大差异,一般为50天 ,但十二指肠钩虫则偶可长达6~8个月。成虫约可活5~7年,但多数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图1)。

此外,幼虫如由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则不需经上述血行途径而可直接至小肠发育成为成虫。但有一部分幼虫仍可从消化道粘膜钻入血循环中,则其发育过程与从皮肤侵入者相同。幼虫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育为成虫,称为先天感染,但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钩虫幼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肺部病变;成虫吸血可引起小肠黏膜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

钩虫的生活史包括人体内和体外两个阶段,不需任何中间宿主。

1、人体外的发育阶段: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发育为幼虫并很快自卵壳脱出形成杆状虫幼;经数次蜕皮形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虫幼。丝状蚴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适宜环境中能生存4个月,但遇日光曝晒则易死亡,一般生存约1~2月。

2.人体内发育阶段:

①皮肤损害

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的数分钟至1h内,局部皮肤充血、水肿,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出现红色小丘疹,1~2天内变成水疱。感染后24 h内,大部分幼虫仍滞留在真皮与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抵达肺部。

②肺部病变

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至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感染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时,可引起支气管炎与喉炎。

③小肠黏膜损伤

钩虫借口囊咬附小肠黏膜绒毛,摄取血液、黏膜上皮与肠液为食。钩虫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虫体肛门排出。钩虫分泌抗凝血物质,即使钩虫移动位置,原有的黏膜伤口仍持续渗血。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钩虫每日更换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肠黏膜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重者黏膜下层可有大块瘀斑。

④心脏病变

长期严重贫血与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力衰竭。

此外,钩虫感染还可引起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脏的髓质化生,肝脏脂肪变性,食管与胃黏膜萎缩。

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原因。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人体失血量,美洲钩虫每条0.01~0.09 ml/d,平均0.03 ml/d,十二指肠钩虫每条0.14~0.4 ml/d,平均0.15ml/d,钩虫也可引起血浆的丢失,用131I标记白蛋白测定白蛋白丢失量,每100条钩虫0.1g/d,相当于血浆3ml。

钩虫的致病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同时还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因此,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除与钩蚴侵入皮肤的数量及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外,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有的虽在粪便中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象者,称为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⑴钩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此过程俗称为“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

⑵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表现持续性干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钩蚴,则有引起暴发性钩虫性哮喘的可能。

⑴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形成片状出血性瘀斑。病变深可累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一农民患者消化道大出血,输血10400ml,经3次服药驱出钩虫14907条后治愈。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逐渐减轻。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⑵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故而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患者出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严重者作轻微活动都会引起心慌气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以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肌肉松弛,反应迟钝,最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等。

钩虫寄生引起患者慢性失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虫体自身的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钩虫吸血时,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虫体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此外,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应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等标记红细胞或蛋白质,测得每条钩虫每天所致的失血量,美洲钩虫约为0.02~0.10ml。十二指肠钩虫可能因虫体较大,排卵量较多等原因,其所致失血量较美洲钩虫可高达6~7倍。

⑶婴儿钩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罗音,肝、脾均有肿大等。此外,婴儿钩虫病还有以下特征:贫血严重,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值均有明显增高;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如支气管肺炎、肠出血等);病死率较高,在国外有报道钩虫引起的严重贫血及急性肠出血是造成1~5岁婴幼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1~5岁幼儿死亡率可达7%,应引起高度重视

钩虫病的治疗

钩虫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常用硫酸亚铁0.3~0.6g,每日3次,8~12周为一疗程;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每次20ml,每日3~4次。同时服用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或稀盐酸(1%稀盐酸)每次10~20滴,每日3次,以助铁剂的吸收。 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注,首剂以50mg开始,如无反应,以每日100mg深部肌肉注射。根据贫血的程度决定总量。输血仅运用临床孕妇或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者;已合并有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输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2、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两种钩虫对驱虫药物 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现将常用各种驱虫药物分别介绍如下。

(1)丙硫咪唑:本品适用于各型钩虫病,成人常用400mg顿服,隔10天再服1次。或每日200mg,连服3天。12岁以下儿童减半量。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副反应轻。

(2)甲苯咪唑:对虫卵发育亦有抑制作用。驱钩虫的成人剂量为每次100~200mg,日服 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连服3~4天。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治疗后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为75%~100%,平均为95%,美洲钩虫的阴转率为67.6%~86. 6%,平均为77.2%。阴转率尚与钩虫感染严重程度有关。甲苯咪唑微粒细粉的颗粒大小也影响疗效。药物的副作用轻微,极少数病例在用药后第2~3天出现轻微头昏、上腹不适、恶心、腹痛、腹胀等,为时短暂无需处理。但本药作用慢,能引起蛔虫游走,眼药后有口吐蛔虫现象,在大规模治疗中应予注意。如与噻嘧啶等药物合用可缩短疗程,并可提高疗效,防止蛔虫游走。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本药慎用。

(3)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成人常用量为10mg/kg,临睡前服,连服2~3天,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可在95%以上,美洲钩虫阴转率在85%以上。本药副作用轻,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对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肝炎,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咯血等患者慎用,妊娠早期应用本药可致流产。复方噻嘧啶则噻嘧啶与酚嘧啶混合压片,每片含两者各150mg,每日2次,每次3片,连服2天,疗效优于噻嘧啶。

近年来认为氟苯咪唑(100mg/日,连服3~4天),丙氧咪唑(oxibendazole)10mg/kg,每日1次,连服2~3天均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目前驱虫药物种类多、难以确切评价药效,通常集体治疗以采用噻嘧啶或复方噻嘧啶、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为宜。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3、钩蚴移行症的治疗

钩蚴进入皮肤后24小时内、尚有大部分停留在局部,故可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

(1)采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加70%二甲亚砜水溶液100ml)。轻者一天涂擦3次即可,重症需连续涂药2天才获效。

(2)局部热疗

①热浸法

把手脚发痒的部位浸在53℃的热水中,感到太烫时,可抽出水外稍歇几秒钟,马上再浸下去,这样反复操作20分钟左右(要不断加热水保持原来温度)。

②热敷法

用多层纱布或棉布做成布垫,浸于53℃左右的热水中,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发痒之处,每分钟换一次布垫,连续10分钟。

钩虫病中医治疗

1、初期

①皮肤受邪

【治法】杀虫解毒,祛风止痒。

【方药】内服羌活胜湿汤配合桃叶泄春汤熏洗。羌活胜湿汤重在祛风胜湿、解表散邪。方中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防风、藁本发汗止痛而祛肌表风湿;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协调诸药。配用桃叶泄春汤熏洗,既促进发表排虫之力,又有桃叶、苦参胜湿解毒,杀虫止痒。二方共用,取效尚速,可防止虫邪侵犯于肺。

②虫邪犯肺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杀虫。

【方药】止嗽散合紫金丹。方中荆芥、白前、桔梗、陈皮宣肺化痰,百部、紫菀理肺止咳,百部尚能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杀虫作用。如见寒邪偏盛,痰呈白色泡沫状者,加半夏、茯苓、桂枝,亦可改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如病从热化,痰中带血,痰稠难咯者,加瓜蒌、川贝母、知母,以润肺止咳。

2、后期

(1)轻证

①湿困虫伏

【治法】燥湿健脾,消积杀虫。

【方药】榧子杀虫丸加减。方中榧子、红藤、百部、苦楝根皮、雄黄、大蒜均为杀虫解毒之品;用槟榔行气导滞。如兼腹胀满者,用雷丸枳实汤。方中雷丸、鹤虱、苦参、槟榔、金铃子杀虫消积;枳实、广木香行气导滞,且槟榔、金铃子亦有行气之功,故既可杀虫又可消胀。如系单纯钩虫感染,未夹杂蛔虫、鞭虫等,则用雷丸粉杀虫。

②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厚朴、苍术、陈皮、燥湿健脾。甘草、大枣和中补血。加减:如有腹胀疼痛者,系钩虫扰胃,气机失调,加鹤虱、苦楝根皮,以驱虫止痒。

(2)重证

【治法】补益气血为主。

【方药】八珍汤加减。方中用人参、熟地甘温益气补血;白术、茯苓健脾法湿,助人参补 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炙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效。 如心脾两虚者,可用人参归脾丸;体力稍复,而虫未去者,可用雷丸粉或炒榧子杀虫,炒榧子每日嚼服,此药无毒,驱钩虫而不伤正气,可连用一周以上。

钩虫病的传播途径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故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也很普遍。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农村较城市受染机会多,与随地大便习惯及人粪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关。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成蚴,当小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或在农村婴儿使用沙土包裹代替尿布的习惯,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因洗晒尿布落地被蚴污染,偶能间接地使婴儿受染。吃进污染的菜蔬及食物也是感染方式之一。菜园、果园、茶园、桑园、红苕地、包谷地等旱地作物,因栽种季节和施肥方法,最宜钩虫发育。煤矿内温度、湿度也有利于钩虫发育,应加以注意。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和发病率越高。南方较北方的感染率为高。

小儿消化系统与厌食的关系

食物摄入、消化、吸收均由消化系统完成;如果消化系统的某一组成部分发生了疾病,即可引起厌食。常见疾病有下列数种:

(1)消化功能紊乱症:

此类症状很常见。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担负的任务又很重,受到内外不良刺激后,即可发生肠道运动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此类症状除厌食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2)肠道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钩虫病和绦虫病。此类疾病除厌食症外,多伴有腹痛、消瘦等症状。驱虫治疗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3)慢性胆道感染:

常缺乏典型症状,多以低热和厌食为主要表现,确诊靠十二指肠引流,取胆汁化验。

(4)迁延性和慢性肝炎:

除有厌食外,常伴有肝脏肿大和肝功能检查异常。

面色黄是什么原因 面色黄胖的原因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食因为钩虫病所引起。

钩虫通常寄生在人体小肠部位,患有钩虫病的人面色虚浮,善食易饥,饭后容易出现腹胀,或者嗜食异物,如生米、木炭之类。

钩虫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冬季进行普查普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鲜粪施肥,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不吃不洁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环境中劳动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肤上涂布防护药物,也有一定效果,防护药物可酌情采用如下方法制备:白矾,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滤过,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来应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认为防护效果比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钾20g,加蒸馏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后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摇匀即成,在拟暴露皮肤上进行涂布预防。

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虫病是由钩虫(包括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疾病,钩虫的幼虫可以在人体内移行,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

钩虫病是农村中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从事田间劳动的人,因赤足下地生产劳动,脚或手部皮肤与钩虫幼虫接触,或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

相关推荐

钩虫病该怎样防治呢

钩虫是寄生于小肠部位的寄生虫。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和异食癖为表现,轻者可没症状,重者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更严重的易引起贫血。 钩幼虫侵人皮肤造成瘙痒性小红疹。常起继发感染性脓疱。它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肺组织,引起发热、咳嗽、气喘、痰中带血等症。 治疗:对严重贫血的患儿先纠正贫血,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并补充铁剂后再进行驱虫。选用高效低毒药物,小剂量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可用甲苯咪唑每次100毫克,每曰2次,连服3〜4日。如需要重复治疗,可于3周后进行。噻嘧啶1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一次,睡

吃南瓜子的好处和坏处 驱虫

南瓜子驱除人体寄生虫的功效,且没毒性和任何副作用,可用于治疗儿童绦虫病和腹痛胀满等症。对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患者均明显的疗效。

南瓜子如何吃

营养分析: 1. 南瓜子具很好的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对于已经成熟的成虫,也能使其变性和虫数减少.对于血吸虫病也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南瓜子也是效的驱绦虫剂,且没毒性和任何(本文由新易搜网,营养健康网,

小孩拉稀血丝是为什么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钩虫病、溃疡、肠套叠、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在小儿都见到。 (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脓肿、血吸虫病、结肠息肉、缺血性结肠炎等。 (3)、直肠肛管疾病:痔、肛裂等,在小儿少见。 (4)、肠道血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等。 2、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小儿少见。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小儿也会患的。 (3)、肝、胆道疾病:小儿主要见于胆道蛔虫。 (4)、胰腺疾病:主要见于急性胰腺炎

南瓜子食用

食用 【黄金搭档】 南瓜子南瓜子+蜂蜜:将南瓜子炒熟后研成粉末,用蜂蜜调服,可驱蛔虫。 南瓜子+槟榔:将南瓜子与槟榔一起研末,口服能驱钩虫及蛔虫。 南瓜子+白糖:同食,可效治疗血吸虫病。 【搭配误区】 南瓜子+羊肉:同食,可能会引起腹胀、胸闷等症。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患者。 2、血吸虫病患者。 3、产后手足浮肿和缺乳之人。 4、前列腺肥大患者,可用于辅助治疗前列腺炎。 5、治烧伤、烫伤:南瓜捣烂取汁,涂敷伤口。也可以用南瓜藤汁涂伤口,每日三次。 不适宜人

钩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1、普查、普治病员。 2、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不随地大便,不用生粪施肥。 3、流行地区做好个人防护,开展卫生宣教,不吃生冷食物,不赤脚着地,婴幼儿切勿露臀触地。 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给予富营养及易消化食物。 5、在感染钩蚴后,咳出的痰液不应咽下。 6、在服用铁剂治疗贫血时,忌饮茶。 预防护理 在预防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修建无害化厕所或粪坑密封加盖,杀灭虫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鞋、带手套,或在手足皮肤上涂1%的碘酊或25%的明矾水等。

晚上睡觉咳嗽怎么回事 其它疾病因素引起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真菌病、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肺结核、胸膜炎,寄生虫病百日咳、白喉、麻疹、流感、肺吸虫病、肺包虫病、钩虫病等,都会引起咳嗽。 这些疾病的发生,除了咳嗽的症状,通常还伴发烧、头痛等其它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大蒜什么功效

大蒜味辛,性温,具温中行滞、解毒杀虫的功效,可用于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

孩子穿什么衣服不好 开裆裤

当孩子穿开裆裤时,小屁屁很容易与地面上的脏东西直接接触,细菌、寄生虫卵等很可能会从孩子的肛门、尿道侵入体内,使孩子患上蛔虫病、钩虫病或蛲虫病等。如果女童穿开裆裤,还易引起阴道炎、滴虫病等。因此,父母应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开裆裤。

南瓜子什么营养价值

南瓜子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中富含脂肪酸,可使列腺保持良好的功能,所含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炎初期的肿胀,同时还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南瓜子对于男性朋友来说还一项非常重要的功效,可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炎,营养学家还认为,南瓜子中所含的锌和磷元素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性欲。 南瓜子中还含丰富的泛酸,该物质可以缓解静止性心绞痛,并降压的作用;南瓜子还具很好的杀灭血吸虫的作用,对于血吸虫病非常好的治疗功效,它也是效的驱绦虫剂,而且没毒性和任何副作用的,因此适宜老人、儿童绦虫病和腹痛胀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