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遗尿症的诱发因素

儿童遗尿症的诱发因素

当孩子发生遗尿症的时候,家长们是一定要注意的,一般的遗尿症是不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关键是看家长们怎样的规范孩子的症状,但是如果是因为疾病或者是遗传因素引发的遗尿症,还是要多听听医生的建议的。

1、遗传因素: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容易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

3、排尿习惯训练不良:父母训练不到位,或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等这些都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4、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5、遗尿症患儿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一周一次,或1月一次,重者每日一次,或一夜几次尿床,健康欠佳,劳累,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可使症状加重;有时自动减少或消失,又可复发,约30%有的呈间断性尿床,有的呈持续性尿床尿床)持续数月,数年。患儿可于3~5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人持续,也有一部分人持续至青春期或成人。此外,如果发现经常尿床的患儿脾气古怪,烦躁易怒,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或耐力,信心不足,胆小怕事,性格内向,那么,家长就要意识到孩子得的不是一般的尿床,还是遗尿症了。

因为每个小孩子遗尿症的病情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应对措施,大多数的遗尿症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最关键的还是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正常的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这样也是缓解遗尿症的。

儿童遗尿症如何治疗

尿症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但是在成人中的遗尿症一般都来自器质性因素,如疾病,伤残,药物副作用,衰老等.绝大多数不属于心理疾病,治疗手段也根据病况具体分析处理,有些可能终身不愈.

作为心理疾病的遗尿症一般是指儿童遗尿症,即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 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根据某些资料,也有大约10%的5岁女孩,15%的5岁男孩遗尿的统计.大约2/3的遗尿是在夜间最初1/3时间内发生.因遗尿症发现较早,不难治疗.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1) 遗传因素:可能为本病发病因素之一,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约为70%的患儿一级亲属有遗尿史,可能与有遗传因素的患儿控制遗尿的神经机制成熟延迟有关. 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精神因素:本病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且遗尿常在精神刺激后开始或恶化,说明心理因素在部分患儿中起一定作用.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例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3)睡眠过深:根据不少家长反应,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4)教育训练因素:因父母排尿习惯训练不良,教育不当,未能养成正常排尿习惯,或儿童生活不规律,白天体能活动过度或功课负担过重,均可造成夜间不能适时排尿而出现遗尿.例如,有些患儿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母亲训练幼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拉尿,最后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这样幼儿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因为孩子有时排了尿,有时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未排尿,这样反会造成孩子排尿紊乱,不可能形成规律.还有的母亲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样会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5)器质性因素:如泌尿系感染,尿崩症,癫痫发作,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6)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1970年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63名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少30%.1992年我院对44例遗尿儿童作膀胱B型超声检查,除1例正常外,膀胱容量均不同程度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50%.

引起孩子遗尿症的诱发因素是哪些

1.遗传因素

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可能通过遗传患上,有专家调查遗尿症患儿,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患儿的父母曾经都患有儿童遗尿症,这就使得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上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都曾患有儿童遗尿症,那么孩子出现遗尿症的患病率为77%,如果只是单方面患有,那么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在44%。

2.膀胱容量小

在对孩子膀胱进行B型超声检查发现,也只能患儿的膀胱容量明显比正常孩子的要小,而且随孩子患病程度的不同,患儿的膀胱容量比正常孩子小30%~50%左右,这就导致孩子夜间无法贮存更多的尿液,以至于造成尿床。

3.睡眠过深

孩子出现睡眠过于深沉,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尿床的原因,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白天玩得过于疲劳,从而夜间睡眠过深过沉,并且难以唤醒,及时叫醒也是迷迷糊糊,从而出现尿床。

4.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有的家长给孩子使用尿布的时间过长,以致于不能使孩子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家长训练孩子排尿方法不对,在晚上把孩子唤醒以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这样孩子就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构成条件反射。

儿童遗尿症症状

临床表现

1、按发病时间分: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约占遗尿儿童的70-80%。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约占遗尿儿童的20-30%。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2、按遗尿时间分:作为遗尿症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不严格的。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和昼遗尿症。昼遗尿症患儿在白日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在夜间肯定也遗尿,所以这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昼夜均有遗尿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推迟到成年而不消失。

3、按发病原因分:

(1)功能性遗尿: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不自主的排尿,并且遗尿为唯一症状者。

(2)器质性遗尿:因神经系或泌尿系器质性病变而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的不自主排尿现象。

其中原发性遗尿一定为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可为原发性遗尿或继发性遗尿,故有原发功能性遗尿和继发功能性遗尿之称。继发性遗尿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出生即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只能称为器质性遗尿,无原发、继发之说。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1.先天畸形:如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全等。

2.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患儿控制排尿的功能发育缓慢,到达一定年龄多能自己控制。常见这些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排尿次数较多,与智能无关。

3.局部病变:女孩患烧虫病,男孩患包茎可能为遗尿的原因。

4.缺乏训练:父母对孩子的清洁习惯不注意培养或训练不当,如不及时换湿尿布,不按时让其小便等。此种原因较少见。

5.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更换环境使孩子的精神紧张等,均可能成为遗尿的诱因。

儿童遗尿症的临床表现

一旦发病,患者夜尿次数会比日常多,夜尿量大,白天可尿频也可无尿频现象。混合型儿童遗尿症会出现三种临床表现,第一种是觉醒障碍和夜间多尿,第二种是昼夜尿频和觉醒障碍,第三种是昼夜尿频和夜间多尿。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大家已经知道,一旦发病,大家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治疗儿童饮尿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饮食治疗法、药物治疗法、物理疗法。饮食治疗法主要指少吃流质食物,少吃西瓜、桔子等良性水果,少喝牛奶,睡前少喝水,保证饮食规律等。常见治疗儿童遗尿症的药物有氯丙咪嗪、奥昔布宁、去氨加压素、麻黄素。氯丙咪嗪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能膀胱容量扩大;奥昔布宁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量;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麻黄素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五岁多的孩子还经常尿床是怎么回事

遗尿症在儿童期很常见

父母往往觉得尿床不是病,一拖再拖。事实上,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临床统计数据显示,遗尿症在5岁儿童中发病率约15%,7岁儿童中发病率约10%。有些遗尿症症状会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消失,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不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个矮、偏瘦或虚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异常心理。此外,国外有研究认为,尿床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商比正常儿童低。

小孩为何夜间遗尿?

儿童遗尿症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主要包括:第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即在每天凌晨十二点到四点,抗利尿激素分泌高峰时,孩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够。第二是觉醒障碍和神经系统发育延迟,尿感信号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大脑。第三是膀胱功能障碍,包括膀胱容积小和膀胱肌肉收缩失控的情况。第四则是遗传,父母双方都有遗尿症的,孩子有70%的遗传可能。

过度依赖纸尿裤增加遗尿风险

都市家庭对纸尿裤的依赖越来越重,有的孩子一穿就穿到3、4岁,这样有增加患遗尿症的风险,但不意味着一直戴纸尿裤的孩子5岁后一定会遗尿。一般孩子到两三岁后,就开始有了控制排尿的意识,有了尿意后会提示大人。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还一直戴着纸尿裤,想尿时就随时尿,就可能会减少以上功能训练的机会,可能增大患遗尿症的风险。

孩子患遗尿症,家长怎么做?

发现孩子尿床,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夜遗尿并不是孩子的过错,家长不应因此对其进行责罚。其次,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白天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睡觉前尽量少给孩子喝水,让他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潮湿的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所以要保持被褥干净、暖和,尿湿后及时更换。同时,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多吃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有利于遗尿改善。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或鼓励。

增加膀胱容量有助改善尿床

儿童尿床可先通过训练增加孩子的膀胱容量。白天让孩子多饮水,有尿意时忍住,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次数。还可进行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如训练未能改善孩子遗尿症状,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但需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确定,不可擅自服用。

如何训练孩子定期排尿

在把尿时也要注意时机和顺应孩子的尿意,通常喝完水一小时后,喝完粥或牛奶2~3个小时后可以给孩子把尿一次。蒋小云表示,这些训练也要循序渐进,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2~3岁的孩子若还常常遗尿,家长就要加紧注意,及时采取训练措施,预防儿童遗尿症。

孩子长大尿床很可能是有隐性脊柱裂

一、脊柱畸形的病因

二、脊柱畸形的症状

三、脊柱畸形的治疗

立马就要上小学了,可孩子晚上还是尿床,妈十分焦虑,带孩子来看医生,血、尿陈规检察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察无阳性发现,后做X线腰骶部正位片时发现有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正是小儿遗尿病因之一,是脊柱变形的一种。实在像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是有不少的,甚至有些人长大到十几岁也有尿床这样的情况出现,这说明是真的有疾病了,妈妈应该及时带小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

一般正常婴儿“反射性排尿”,两到三岁以后能“有意排尿”,四岁以后仍然任意排尿则称“遗尿症”。小儿遗尿症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局部炎症、蛲虫症、环境因素、肾脏及尿道器质性疾病及骶神经功能有关。有调查资料表示,儿童遗尿症中有30~40可发现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是脊柱先天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一般只有脊柱管缺损,脊髓本身正常,因此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也不影响健康。由于骨骼缺损大都在腰骶部,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由于马尾神经受损而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有夜间遗尿、尿频等。所以有遗尿症儿童排除其他因素后有必要做骶部X线摄片,或许能找到病因所在。目前对隐性脊柱裂所致的遗尿症尚无一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能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部分随年龄增长、马尾升高而遗尿症有自愈倾向。孩子四岁以后还尿床,妈妈需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察,很有可能是患了隐性脊柱裂。

儿童遗尿症 如何饮食调理

一、什么是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二、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儿童遗尿症?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3.睡眠过深

本病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4.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5.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三、儿童遗尿症的饮食禁忌

1.巧克力、柑、橘

主要原因是这些食物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进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变态反应也引起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及时醒来,导致遗尿。爸爸妈妈不要让孩子过量使用此类食物。

2.辛辣、刺激性食物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家长在膳食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让孩子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多盐、糖和生冷食物

多盐多糖皆可引起多饭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对肾无益,故应禁忌。

4.玉米

玉米甘淡,利尿作用明显,食用可加重遗尿现象,应忌食。

5.薏仁

薏仁甘淡,利尿作用较强,多食可以加重遗尿症患儿的病情,应忌食。

6.赤小豆

赤小豆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应忌食。

7.鲤鱼

鲤鱼,利小便,阳虚遗尿患儿食用会加重病情,应忌食。

8.西瓜

西瓜味甘,利尿,食后可加重遗尿患儿的病情,应少食忌食。

四、儿童遗尿症 如何饮食调理?

1.脾肾不足

表现为睡眠中遗尿,小便清长,怕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可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糯米、鸡肫皮、山药、莲肉、韭菜、黑芝麻、桂圆、乌药、荔枝等。

2.脾肺两虚

表现为面色苍黄,易感冒,大便稀薄,乏力,夜尿兼有白天尿频。可用健脾补肺食品,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猪肺、银耳、扁豆等。

儿童遗尿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日常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日常中家长须多注意孩子的表现和身体情况,以及尿床的次数,以达到可以判定孩子是否患有遗尿症。

2、遗尿症病史及体检确诊儿童遗尿症: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症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体检应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3、其他遗尿症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包括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

4、X线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5、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导致遗尿症的原因有哪些

一、遗传原因:研究资料显示,53%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另外发现印度裔血统是遗尿症多发的高危因素,这些资料均提示遗尿症与遗传相关。

二、生理原因:膀胱容量小也会导致孩子遗尿。

三、心理原因: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导致儿童遗尿症。

四、睡眠太沉:患儿晚间睡觉很沉,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导致遗尿。

相关推荐

儿童遗尿症饮食禁忌

1、给宝宝温补固涩食物。如韭菜、黑芝麻、桂圆、乌梅等;清补食物,肝胆火旺者宜食,如粳米、豆腐、银耳、绿豆、赤豆、鸭肉等。宝宝晚餐宜吃干饭,以减少摄水量。 2、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兴奋,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在膳食中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白天限制饮水。对于小儿遗尿者,白天不要过度限制其饮水量,要求患儿每日至少有1次随意保留尿液到有轻度胀满不适感,以锻炼膀胱功能。 4、晚餐后饮水多。下午4时以后,督促小儿控制饮水量,忌用流质饮食,晚餐尽量

儿童遗尿症怎么办

调整饮食: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

遗尿症是如何引起的

1.尿流动力学因素 遗尿症患儿常有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和不稳定性膀胱。膀胱容量较正常人小50%以上。伴有尿频、尿急的遗尿症患儿夜间常可测到高压性膀胱收缩,压力可达4.9kPa(50cmH2O)。 2.睡眠 夜间尿床的事实表明,睡眠因素可能在遗尿症中发挥作用。深度睡眠是否能诱发尿床尚不能肯定。 3.发育 尿床可能表明患儿在其他方面像骨骼、肌肉、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发育较慢。儿童2~4岁是发育过程中的敏感阶段,此时,受到较大刺激、承受较大的压力等,易诱发遗尿。 4.遗传 父母遗尿,下代遗尿的可能性77%;父母中一

儿童遗尿症诊断鉴别

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不难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是继发性遗尿症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 1、继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不分白天夜晚、床上或非床上、清醒或非清醒状态均可发生,除尿床外还有其它更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多为器质性病变,诸如下尿路梗阻、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炎或身体其他器官疾病,手术后,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影响到神经系统或患儿全身虚弱致功能失调,也可以出现暂时性遗尿。一旦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 2、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如惊吓、威胁、严厉批评惩罚或长期的紧张不安

儿童遗尿症-临床分型

儿童遗尿症-临床分型 根据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特点把该病分为四型。 昼夜尿频型: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病理机制是膀胱排尿机能调节障碍。治疗方案为使用具有低频脉冲理疗zy-f型遗尿治疗仪+抗胆硷药(奥昔布宁为主)。 觉醒障碍型: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神经传导功能调节障碍。以使用zy-e型遗尿治疗仪为主,可酌情使用氯丙咪嗪或丙咪嗪。 夜间多尿型: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调节障碍。治疗方案为去氨加压素+zy-c型遗尿治疗仪。 混合型

小儿遗尿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遗尿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个症状,其发生的因素包括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睡眠状况、膀胱功能性容量等。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遗传因素

据统计遗尿症患儿一级亲属中约70%-80%有遗尿的历史,可能与控制排尿的神经调节功能成熟推迟有关。

儿童遗尿症会造成哪些危害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夜间排尿次数都是到达一次以上,而且还越来越频繁,可是却发现孩子或许的患上了遗尿症。对此只会对孩子进行责骂,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病情进一步加剧。可是却发现孩子或许的患上了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会造成哪些危害: 1、营养不良:因为遗尿的孩子会渐渐出现不思饮食的不良习惯,会因营养不良而导致身体虚弱,或出现前腹痛或受凉腹疼、晕车或干燥等不良影响。 2、影响智力:睡眠昏沉,导致难以叫醒而出现尿床的突出表现特点,还会出现磨牙、乱踢乱翻、精神不济、容易分心走等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发育。 3

儿童遗尿症可以治好吗

一、行为疗法 1、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 2、建立条件反射 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

儿童遗尿症危害大

很多家里有年幼孩子的家庭都会遇到孩子在睡梦中尿床的事情,很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或者认为是正常现象,就放任不管。如果是5岁以下的儿童的话,放任不管不会又不好的影响,但超过5岁还频繁尿床,就是所谓的“遗尿症”了,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前往检查和治疗才是正确的。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由于膀胱肌肉、神经系统等都发育不完善,尿床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还频繁尿床,那就是有问题了,在临床上称作遗尿症。 据统计,夜间遗尿的患病率并不低,男孩子遗尿的发生率是16%至18%,女孩子则是10%左右。遗尿的问题经常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