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宝宝的哭声是最让爸爸妈妈们很头痛的事情,很多孩子利用哭来让家长们达成自己的心愿,比如在超市 看到一个玩具,父母不想给自己买,孩子最拿手的就是坐在地上一哭,很多家长就会妥协了。那么孩子就会知道,原来父母是害怕我的哭声的,时间长了,哭就在了 孩子的法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哭呢?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

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怎样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如何对待孩子的分离性焦虑

直到爸爸或者妈妈来接他时,他才停止哭闹。回到家后,妈妈陪着他在房间里玩儿,无论玩多久,只要妈妈伸手去开门,他就会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闹着跟上来。而且,乐乐的焦虑感明显增强,甚至在入睡后还经常喊“妈妈不要走”、“妈妈,我不去”。

解析

乐乐的行为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分离性焦虑是在学龄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发生率为3.5%~5.1%,以女孩儿更为多见。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通常温顺、老实、守纪律,但是缺乏自信,对压力异常敏感,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宣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当他们与亲人分离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受到伤害或者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回;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或者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分离;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去幼儿园或者拒绝上学;非常害怕独处,或者没有依恋对象陪同时宁愿呆在家里也绝不外出;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者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者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漠然等;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相应疾病。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可高达50%。

2.亲子过分依恋

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平时都与母亲或者固定的抚养人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使孩子形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影响

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遇到挫折,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防止孩子用哭闹要挟家长

1、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孩子爱而不娇,护而不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施以正确的教育。把孩子置于受教育的位置上,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并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哭,在孩子哭之前要自然地转移其注意对象,变换环境,把孩子引导到另一种体验中。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会以哭闹作为满足自己要求的手段。

3、家庭成员必须保持对孩子教育和要求的一致性。尤其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孩子父母一定要协调一致,否则容易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正确的观念也不能行之有效。

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怎么办

1.冷处理

不强迫孩子马上停止哭闹,而是静静地坐在一边,或者干脆去干别的事,等待孩子“冷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使他认识错误,感到大哭大闹“要挟”不了父母,只有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才会给予满足。如果属于爸爸妈妈的错误引起孩子哭闹,则应勇于改正。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越是孩子感兴趣的事,越能更快地把孩子从哭闹中引开,如让孩子玩喜爱的玩具,或打开电视,让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

值得注意的是,下列做法切不可当做制止孩子哭闹的有效办法。

1.用物品或许愿方式哄骗。

哄骗也许一时有效,但时间长了就会失灵。长此下去孩子会懂得哭闹发脾气的作用,爸爸妈妈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

2.恐吓和打骂。

恐吓与打骂也许会奏效一时,但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变得固执,无法管束,或者产生惧怕和自卑,形成懦弱的性格。

3.迁就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什么事都按孩子的要求去做。

孩子开始哭闹时,父母生气,随着孩子哭闹时间的推移就心疼起来,认为孩子还小,就给予迁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养成孩子以哭闹要挟达到满足个人欲望的不良性格。家长这种溺爱孩子的办法千万不可取。

此外,有的爸爸妈妈为讨得孩子的欢心,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其他成人,企图以此来制止孩子的哭闹要挟。这种方法也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会助长孩子将错误转嫁给他人的心理,削弱成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或使孩子哭闹得更凶,并为以后教育孩子带来很大的被动影响。

怎样消除心理焦虑

要求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个体差异性,年龄、智能水平,因才施教,不苛求,不溺爱,不放纵,更不能拨苗助长,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能力,使其心身得到健康发育。

对待孩子哭闹的最好方法

有这样一则家庭幽默:夫妻俩吵架,丈夫嚷着:“到底谁是一家之主?我怎样才能等到自己的权利?”儿子向爸爸建议说:“你只要大声地哭就行了。”读后令人深思。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如今却倒了过来,变成“知父莫若子。”父母对孩子不多,孩子却非常懂得父母的心思,他们抓住父母的弱点,使出种种手段,近使父母就范。哭闹便是屡试不败的招术之一。孩子一哭,父母就招架不住了,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计,或是跑过来安慰,或是冲孩子又吼又叫。

不管怎样,只要父母有了反应,孩子就知道“大鱼”快上钩了,立即把嗓门亮大一点,再往地上一滚,父母就彻底败下阵来,乖乖在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始终不予理睬,任由他们哭闹,结果会怎能样呢?

一篇母亲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孩子没有好吃的菜,就开始哭闹,而后就在地上滚,母亲并不理睬,只顾低着头吃饭。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孩子见到父亲,以为父亲会为他打抱不平,不料父亲却说:“不吃也行,等会儿你再吃吧。”说完说和母亲一起吃饭。孩子闹了一会儿就不哭了,慢慢地爬起来,坐在一旁观望。又过了一会儿,便站起来,走到桌子边坐下来,拿起筷子吃起饭来。

其实,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如任性、挑食、乱发脾气等,都是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迁就惯出来的。想想为什么孩子多是在父母跟前而不是其他人跟前要这要那?在家里任性而不是在幼儿园?他们依仗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娇惯。如果父母始终不去注意孩子的无理取闹,采用置之不理的策略,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就会自行终止。

运用置之不理的方法,父母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做,但用过几次后,就可以发现,孩子的行为比以前好了许多。如果能进一步与表扬奖励配合使用,用表扬奖励对待孩子的良好行为,用置之不理对付孩子任性的表现,效果就会更好。

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

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

家长因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自然会关注孩子的朋友,这就给家长提出了一个怎样对待孩子朋友的问题。以下几点可供家长们参考:

1、对孩子的朋友切不能以貌取人,如他们穿着打扮或对某种音乐的喜好。因此,家长应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他的朋友。家长如能善待孩子的朋友,他们就乐意来玩,这样有助于对他们进行了解,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交友提出中肯的建议。

2、家长对孩子与朋友的争吵不要大惊小怪。这往往是他们在验证自己的学识、思维和口才,是一种健康成长的标志。

3、家长应注意表达对孩子朋友评论的方式。因为用笼统的语言评论孩子的朋友,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你不该和这种人来往”。家长应该把评论集中到孩子朋友的具体行为上。

4、为孩子创造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家长简单地禁止孩子不要与某人来往很少能取效果,特别是孩子的朋友寥寥无几的时候。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与合适的小孩交往。

别粗暴对待孩子情绪

“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都别管”、“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很多中国父母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它隐含了一个讯息:孩子是自己的“产品”,应该听命于自己,还不能有情绪。美国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将这类父母归为“情绪抹杀型”。

为了研究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戈特曼在36年里,调查了3000个家庭,后来又对儿童跟踪调查了10年。戈特曼将父母分为两种类型,即“情绪抹杀型”与“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父母尤其无法容忍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哭时,他们会大声喊“停”,强迫孩子憋着,甚至还吓唬说:“再哭,就送你上幼儿园。”有些家长则喜欢用奖励来诱导孩子的情绪,如“只要不哭,就买冰激凌吃”。当所有的恐吓或贿赂都无法管住孩子时,家长还可能动手。“这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孩子无法从成熟的大人那里,学到有关人性与理性相和谐的办法。”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截然不同。他们会给孩子解释情绪的不同种类,并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何种情绪。看见孩子哭了,这类父母克制自己不动怒,关心地问“妈妈见到你哭,很心疼”。这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很在乎自己,能增加亲密感。然后问“你为什么哭呢”,让孩子有表达情绪的机会。最后说“你这么哭,会影响到别人,可能不太合适”,告诉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亲子之间良好地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在孩子3岁以前,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正面教导。比如孩子打架了,父母可以如实说:“爸爸妈妈也会吵嘴闹脾气,不过马上又和好了。”如此这般,孩子会觉得父母和自己一样,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戈特曼指出,中国父母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吝啬于表达“爱”,而过分强调“失望、愤怒”,造成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多是批评,缺乏表扬和肯定。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父母要学会多用“我”传达法。比如,两个孩子打起来。父母不能说:“你怎么又和别人打架?”或“不是告诉过你不能打人吗?”这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正确做法,先说“我听说你打小朋友了。小时候,我也跟其他小朋友打过架,还被打哭了。”看到孩子情绪缓和,再说:“能告诉我,为什么打架吗?”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家长解读、理解和管理孩子的情绪,就是“镜像式反应法”,简单说就是重复。比如小孩闹脾气、哭了,父母不妨说“哦,你很生气呀”、“是的,心情确实不好”,如此一般,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渐渐安心。

怎样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外界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富有好奇心是所有宝宝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怎么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是所有宝妈都要学习的。

首先,宝妈要明白好奇心是非常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的,因此宝妈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当宝宝到一个新环境时,宝宝会到处观察这个陌生又新鲜的环境和周围事物。这时,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例如,宝宝看到下雨时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天上有神仙吗?”等等问题。

其次,还要好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当宝宝一直在问问题时,家长不应该表现出厌恶、害怕的表情,更不能采用漠视、斥责和嘲笑的态度。在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环境,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鼓励幼儿自由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最后,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幼儿的各种提问。 幼儿对不同事物产生好奇,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但答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应立即回答,回答之后还可以向幼儿反问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

科学对待孩子发烧咳嗽

宝宝发烧、咳嗽是常有的事情,那么爸爸妈妈们面对孩子发烧咳嗽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

发热、咳嗽均是小儿机体对感染的防御机制,发烧(体温38≤℃)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调动全身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消除病原体和致病因素。咳嗽是一种保护性活动,它把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但是持续发热,反复咳嗽,家长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对待孩子发烧、咳嗽。

正确物理降温,使儿童远离高热危险

持续高热,可能造成患儿惊厥、昏迷、脱水,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物理降温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持续高热的情况,避免危险的发生。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皮肤。保持家居空气流通,也有利于散热降温。家长也可用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帮助孩子降温。

及时发现问题,防治咳嗽病情加剧

轻微咳嗽,孩子不适的症状会随着痰液的排出而缓解,不必盲目用止咳药。但是肺热咳嗽等原因引起的咳嗽就需要使用药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了。这是因为如果肺热咳嗽不及时治疗,有诱发肺炎的危险。古方中常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热咳嗽,其中的麻黄和杏仁有很好的镇咳、祛痰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了呼吸中枢,甘草进一步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让孩子彻底摆脱咳嗽的困扰。

适当配合用药,发热、止咳双管齐下

孩子持续发热,也需要及时治疗,护理过程中一般采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西药方面可以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降温的同时,止咳、祛痰。一些家长在患儿无发热症状后便自行停药,这样极易引起病情反复。

其实停药的最佳时机是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儿身体较虚弱,饮食上要注意科学配比,正确的护理才能使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家长对待孩子哭泣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长[微博]发现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长不理他,或者走开,孩子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当孩子哭,家长就会走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让孩子学会独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跑过去,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饿了,可能是他生气了,可能是他冷了……这些都是孩子给家长的信号,希望家长留意自己,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为什么孩子看见家长不理会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绝望了!他想:“我能够告诉爸爸妈妈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妈妈还不理会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独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赖家长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完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坚强和独立,实在是不应该!而且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孩子才会变得坚强和独立。

误区二: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误区三: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二孩家庭如何公平对待孩子

一、承认个体差异,但在思想上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两个孩子虽来自同一母体,但气质、相貌和性格却完全不同。正是因为存在种种差异,父母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但是,这并不代表父母可以偏心,在思想上,父母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生活中要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公平的

父母心里的公平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并让孩子感觉到。比如只有一块棒棒糖,但两个人都要吃。这时,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滥用权威,时间长了,孩子大了,就可能会认为父母偏心。一般是看谁先做出让步,如果大孩子做出让步,就把棒棒糖给小孩子,然后夸奖大孩子。

如果都不让步,就把棒棒糖给态度比较强硬的那个,然后承诺下一次给另一个,然后还要继续哄,直到感觉“吃亏”的那个安静下来,想通了为止。当然,下一次就一定要遵守承诺,并解释上一次的经验。两个孩子一般都会理解并最终愉快接受。

三、让每个孩子心里都感到自己是父母的焦点

让每个孩子心里都感到自己是父母的焦点,孩子才会更快乐。有时候,绝对的公平是冷冰冰的,孩子体会出的是父母的态度,而不是爱。

正确对待孩子的“哭”

1、情感依赖型

抚养人离开或者想让妈妈抱时,这种哭声先洪亮再逐渐减弱,在这个时候把宝宝抱起来,宝宝的情绪就会很稳定,精神也会很愉快。在此时如果不理睬宝宝的感情需求的话不利于宝宝身心的发展。

2、饥饿型

宝宝一般会有主动寻找乳头或吸吮的动作,当得到满足以后哭声就会减低或者停止哭闹。

3、不舒服型

主要指宝宝因为热冷、穿着的衣物、尿布、虫咬等环境所致的不舒服感觉,这时需要给宝宝全面查看一下,当原因找到并解除,宝宝的哭闹必然就会停止。

4、维生素D缺乏

早期宝宝容易出现哭闹,易激惹,易醒,不易安抚,且伴有夜间盗汗表现。

怎样对待孩子经常顶嘴

孩子越长越大,已经不再喜欢父母给安排好一切了。有时父母说一句,孩子也会接一句。孩子慢慢学会了顶嘴,这让父母很郁闷,孩子才多大一点啊,已经会这样跟父母顶着干了,长大了这还了得?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才能纠正孩子顶嘴的问题呢?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思考意识越来越强,当他们认为不对或不合理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用顶嘴来反对家长的言行,如此,顶嘴现象自然就会越来越多了。孩子经常顶嘴,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说明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正在增强,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提醒家长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适当注意言行,以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其二,可能是家里大人平时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当其认为家长的言行与平时的溺爱有所不一样时,潜意识里会产生“反抗”,以此提醒家长以一切为“我”为中心。其三,也可能是家长固有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日益接触新事物的孩子了。孩子年龄增长,会不断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如果家长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自然会被孩子拒绝全盘接收,顶嘴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对于孩子经常顶嘴,家长们在冷静分析出原因之后,找出解决之道,不应一味地焦急。

第一,家长们不应对孩子顶嘴一味封杀,而应适当给孩子一定的说话权利,给孩子表白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当孩子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家长们才能因势利导,从根本了解孩子的内心,进而解决成长的难题。

第二,不要在顶嘴当时大发雷霆,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当孩子用顶嘴来与孩子“对立”时,家长们要耐心引导,要告诉孩子,顶嘴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尤其重要的是,在孩子情绪大发之时,切忌针锋相对,一定要冷静、耐心。

第三,但如果孩子出现经常性地顶嘴,或者完全是无理取闹之时,家长就要适时严厉教育,等孩子冷静后,要适当的严厉语气批评孩子,严肃教育孩子要懂事理。

总之,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应该查清原因,如果是孩子合理的见解,不妨尊重孩子的意见,反之则不能姑息。

相关推荐

如何提升宝宝免疫力 规律的生活习惯

父母足够耐心地对待孩子,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生活规律。成长中的孩子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够,可以让他白天小睡一下。周末多带宝宝到空气清新的公园玩一玩,对身体大有益处。

叛逆应该怎么办

1. 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 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3. 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4. 4 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

孩子闹不肯上学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闹着不上幼儿园?多是因为分离焦虑 幼儿园孩子闹的原因有很多,但刚入学的孩子发生闹,通常是分离焦虑所致。当孩子离开熟悉的人或环境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表现在幼儿教育专业上被称为“分离焦虑” 除了少数不怕陌生人,适应能力较强的孩子之外,大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分离焦虑,程度较轻的孩子可能稍有不安或郁郁寡欢,再严重一些的孩子就是暴躁和闹,更加严重的孩子还伴有头痛、腹痛、恶心等身体反应。 孩子上幼儿园闹该怎么办? 新入园幼儿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家长不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首先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也要必须重视起来,要了解孩子不原上幼儿园的原因吗,有的可能是我们选择的幼儿园是一些私立的幼儿园,孩子一去就给孩子布置什么作业,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不会写字等等问题导致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这个问题加重必须严厉的对待。 其次对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离开熟悉的亲人和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可以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他们总是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所以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意义。 再次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

家庭教育经验谈

1.环境布置。 我为孩子设一个陈列架,使他们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东西。 如果孩子的房间和桌面很乱,只要这与他们的创作活动有关,我就不会因此而责怪他们。 我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供其玩耍。 2.当孩子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时怎么办? 我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以及完成计划的方法。 当孩子失败时,我从来不表示看不起,我会对他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当孩子犯了错误。 我从来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我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4.知识上的帮助 我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

指甲甲床变短怎么恢复 孩子指甲甲床变短需警惕心理疾病

指甲甲床变短的人群中,有大部分群体是孩子,因为孩子属于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群体,可能因为经常被家暴、被父母忽视、遭遇同学或朋友的欺凌等引起愤怒、抑郁、痛苦,然后潜意识深处想反抗,但是由于没有反抗能力,会采取主动毁掉自己的武器——指甲,表达“没有反抗能力”的愤怒与无助。 父母在遇到孩子有指甲甲床变短或孩子摧残指甲的现象,要警惕孩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不要急于训导、指责,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身心问题,积极寻找引起病症的根源,并帮孩子矫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要时要勇于求助心理医师。

青春期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青春期脾气暴躁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阶段,大量的神经连接正处于改造之中大脑前额叶皮层对感情,道德等情绪有一定影响,并产生行动的神经冲动,因为大脑前额叶皮层是最晚发育完全的,这也导致了整个青少年发育期会有判断失常,举止暴躁等情况出现。 青春期时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慢慢觉醒,孩子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暴风骤雨般的变化,当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父母的要求控制下生活时,会渐渐产生逆反心理,他的不满和反叛最好的发泄形式就是发脾气,粗暴的对待父母,情绪暴躁。 青春期对人的影响巨大,此时他们会开始有自己的信仰与喜好,当家长

家庭教育小妙招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儿子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话,更要认真回答。如果家长们能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

帮助孩子对待遗精

遗精,是指男性性发育以后,生长在生殖腺(睾丸)内的生殖细胞(精子),在非性交的情况遗出体外的现象。遗精,是男性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男生性发育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国内外男女青春期的年龄都有提前,我国的资料揭未男性首次遗精的年龄为13-14周岁。也有报告,首次遗精的最小年龄为10周岁。由于遗精是男性性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无害,也不会给身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因此,不必惊恐、害怕。 以往不少人对遗精存在着不正确看法,影响到儿童少年,使他们在发生遗精,尤其是首次遗精时,往往有恐慌、惊奇、怕

爱顶嘴的不一定是“坏孩子

对待孩子的顶嘴,不少家长采取了专制的作风。这样下去,只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首先,产生逆反心理。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其次,形成认识障碍。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父母争辩。而这时父母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解决。再